國泰君安.閻峰:兩地金融領域的互補性遠超競爭性

 

國泰君安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閻峰是證券行業探索香港市場的「先行者」。1993年君安證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他成為最早一批跨境工作人士。

20年來,他長期服務香港社會和金融行業,並擔任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第三屆和第四屆會長,完成任期後又擔任該會永遠名譽會長。

現在,他還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副會長、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董事,充分融入香港社會。2013年,他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太平紳士」稱號。

香港回歸20周年系列|獨家專訪國泰君安國際閻峰:兩地金融領域的互補性遠超競爭性

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國際金融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閻峰。對於回歸,他最深刻的感受,可用「自豪」兩個字來概括。「回歸20年來,我親歷和見證了個人、企業和香港社會的持續進步、發展與成長。」

角色轉變:從初級參與者到主要參與者
《國際金融報》記者:您早年加入證券行業的時候香港尚未回歸,這幾年國際金融市場風雲變遷,在您看來,生活和工作上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閻峰:一晃20年過去了。回歸時,我來香港已經四年了,但在交接儀式上看到英國軍樂隊的演奏,感覺還是非常新鮮。回歸前在港生活、工作不太方便,因為香港人聽不懂普通話。到了近年來國家把香港定位為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才真正跟中國內地融合。

國泰君安來香港是1993年,當時叫君安證券,差不多是中資企業中最早過來的。1993年至1995年,國泰君安母公司給香港公司注資了3198萬港幣,這就是我們全部家底。1993年這邊公司剛成立時,主要是做B股,萬科的B股當時就是國泰君安做的,之後我們逐步發展經紀、投行業務。公司在2010年通過IPO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後走上發展快車道,目前市值已超過170億港元,按母公司持有比例計算,相比之前的3198萬港幣的初始注資,國有資產增值幅度超過345倍,這是我感受到工作上最大的變化。

《國際金融報》記者:身為金融從業者,您剛到香港的工作內容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閻峰:最大的不同是,國泰君安國際的發展規模和所處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1992年加入君安證券,2000年成為國泰君安國際負責人。剛開始在香港發展業務的時候舉步維艱,非常着急,因為做了兩單後發現基本沒什麼生意。當時君安在香港沒有本地券商那些資源,就做了很多自營投資,就是股票買賣。市場一度很瘋狂,但到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我們損失很慘重,到1999年(君安與國泰合併為國泰君安時)這邊是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

吸取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之後,國泰君安國際決定不再做自營投資,並抓住2000年-2001年B股開放給國內投資者以及2001年港交所上市的兩大契機,高價賣掉了所持相關股權,為公司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0年公司成為首家以IPO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香港中資券商。2011年公司成為首家入選香港恒生綜合指數金融成分股的中資券商,2015年進一步獲納入為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成份股,同年獲納入富時香港指數和富時香港除H股指數。

回顧過去20多年歷史,國泰君安國際從1993-1995年母公司國泰君安證券向香港公司注資3198萬港元開始在香港開展業務,近乎「白手起家」的國泰君安國際目前市值超過170億元,按母公司持有比例計算,相比之前的3198萬港幣的初始注資,國有資產增值幅度超過345倍。公司2016年年底總資產超過450億港元,全年收入達到25.2億港元。

《國際金融報》記者:身為中資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請您談談最近幾年中資券商的地位不斷上升,這是源於母公司實力在不斷壯大,還是外資券商在香港市場的布局發生了轉變?

閻峰:2004年以來,國家給了劵商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包括CEPA、QDII、深港通、滬港通等互聯互通的機制,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至今,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已彙集了大小投行及劵商約600家,其中不少中資券商於2006年開始陸續獲批來港上市。

同時,內地經濟對香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資上市企業近年來已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市場基礎,目前市值佔比60%,成交量佔比70%,這為中資金融機構在香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機會。

金融業除了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更與國家實力息息相關。多年前,隨着美國經濟實力的上升,英國在香港證券行業的領導地位已被美國取代,而經過香港回歸以來20年的變化,中國強大了,對香港的影響大了,我們中資券商也發展壯大起來了,而目前來看外資投行在香港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明顯下滑的趨勢。

國際化探索:以文化融合為本
《國際金融報》記者:您對兩個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和定位?

閻峰:香港與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定位不同,兩地金融領域的互補性要遠遠超過競爭性。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迅猛,上海這些年城市建設及金融發展有目共睹,如果說股票市值,上交所已經超越港交所。不過我們需要看到,香港的法治基礎和信息開放度仍有優勢,對於國內發行人來說,可以享受到更低的融資成本。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尤其是日益龐大的高凈值客戶,人民幣海外配置仍然是長期而重要的投資方向。香港和上海將會在人民幣的在岸及離岸兩個市場中分別做出自己的貢獻和發展,攜手共進。

當然,香港發展離不開中國,內地的發展也需要香港。香港最早起步是靠中國的封閉,但是香港的發展卻是靠中國的開放。中國一定要發展,香港才有希望。在中國的開放中,不管是貿易、港口,進出口業務,過去香港都是作為最重要的窗口,語言、體制都不一樣。

但是,現在主要是金融業的改革開放。我認為金融改革開放後,香港地位會越來越強。因為金融是人文的,是一個很講究文化、法律、思維習慣的行業。香港法律、會計等方面都很強大,法律基礎也跟內地不一樣,吸引了一些更國際化的、各種各樣的人才來香港。中國越開放,香港越強;但香港一定要和中國內地融合起來。

回歸二十年,香港憑藉「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鞏固和提升了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支持香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功能,擔任超級聯繫人、法律服務和爭議解決中心、以及投資者等角色,進一步幫助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

《國際金融報》記者:作為較早派駐管理香港公司業務的領袖,伴隨國泰君安香港公司一路壯大,是否能講講國泰君安國際的國際化業務戰略?

閻峰:90年代君安證券已經很國際化,不但送了很多人出海學習,而且1997年我們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有分支機構,當時正準備收購一家韓國券商。當時我們做了一個分析,認為韓國券商的投資價值很高。但是這些國際化的探索,後來我們發現完全不現實。2000年我來之後全撤掉了,根本沒有賺錢的,每年都在送錢,因此決定把三個點全部撤掉,集中精力來發展香港市場。

多年來,我們的國際化奉行了自我積累、穩健發展的國際化策略,審慎對待兼并收購的外延式發展方式,背後的原因是金融機構不像製造業,有產品可以拿去給別人看,金融業人文因素比較多,因此文化的融合對做金融機構來說是更為重要的。這個行業需要一個文化的融合。我們在香港之所以比較成功,也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能夠融合,比如我本人是完完全全融入香港了。國泰君安國際最終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大都市植根、發展、壯大。

在文化融合為本的國際化思路下,2015年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確定了背靠內地,立足香港,依託東南亞,面向亞太的國際化發展策略。

互聯互通:提升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地位
《國際金融報》記者:您的業務合作夥伴、您的投資者,這些年是否有些改變?您怎麼看待內地投資者對香港市場的投資需求?

閻峰:一直以來,公司都是主要幫助國內投資者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和投資的跨境平台和橋樑。公司客戶中內地投資者的比例高達90%,而其中機構投資者比例在逐年增加。到2016年底,公司機構客戶的經紀傭金收入佔比已接近3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內地居民財富實現了快速增長,財富管理需求越來越強烈;而高凈值人群投資組合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必然越來越大。香港是國內投資者進行海外資產配置的首選之地。因此,隨着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進一步深化,內地投資者投資香港的需求越來越大。

這是一個大的歷史趨勢,總體看是自然的和健康的。當然,對於因美元加息帶來美元走強、人民幣匯率走低預期因素帶來的資金外流,我們需要予以留意,要堅決支持和自覺遵守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外匯監管要求。

對於內地居民海外投資的財富管理需求,公司通過一對一的服務,根據客戶的資產質素及回報要求,為客戶度身訂做適合的產品或投資方案。公司目前業務部門負責人一半以上都是來自外資的資深團隊,他們都是行內最優秀的人材,能給客戶創造很好的效益。

《國際金融報》記者:作為和海外資本鏈接的樞紐中心,香港是很多企業出海的橋頭堡,您怎麼看待中資企業在海外的競爭力?

閻峰:近年來,在港中資企業在提升金融市場活躍度和多元化的同時,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資企業的競爭優勢很多,包括雄厚的資金支持、項目可投放的資源、豐富的內地客源、長遠的戰略發展,及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機制等。這些因素都是中資企業近年來開始吸引人才的優勢所在。

同時,隨着環球經濟增長放緩,各大外資銀行近年紛紛縮減亞洲區投行業務。相反,受惠於中國經濟向好及國家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中資企業積極赴港開展及拓寬業務,將內地的金融活水引入香港,大量吸納本地人才,提振香港經濟與就業市場,亦加強了中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以國泰君安國際為例,公司擁有深耕香港20年經驗,因此相比其他公司能夠更深入了解本地資本市場。公司人數超過400人,通過多年積累及有效激勵,不僅擁有一批精英、實幹的專業服務團隊,更收穫眾多高凈值、高質素的國內客戶。截止2016年底客戶在公司的託管資金及資產超過1,700億港元,2017年公司於經紀業務的市場佔有率顯着提升。

國泰君安國際在香港市場擁有較強的競爭力,還源於母公司的雄厚實力和全力支持。公司控股股東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最大證券公司之一,於2015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並於2017年4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交易。2016年國泰君安證券凈利潤名列行業第二。母公司品牌效應、客戶基礎、研究實力及經營支持是公司拓展香港市場的重大優勢。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CEPA框架下,內地企業到港上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建立,您怎麼看待這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閻峰:在「一國兩制」之下,國家大力支持香港的發展,推出一系列惠港措施,包括CEPA、「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預期也將很快推出。

這些互聯互通機制的建立,對提升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地位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加快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有利於海外投資者加大對於內地資本市場的投資,有利於改善內地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並藉此提高市場有效性,改善公司治理和提升監管水平,也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長遠目標。

同時,互聯互通有利於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將香港打造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和離岸人民幣中心。

記者 朱茵 徐蔚   國際金融報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