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來論丨海底撈也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海底撈火鍋宣佈於今天(9月12日)起在香港公開發售股份,並計劃於9月26日在香港聯交所主辦掛牌交易。海底撈將發行4.24億股新股,發行價區間為每股14.80-17.80港元。

作為中國明星餐飲連鎖企業之一,海底撈火鍋近年來不斷加速向國際市場的擴張的步伐,其海外第一間分店於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至今,海底撈火鍋的分店在新加坡已經開到第八間。

而在歐美、日韓等其他海外市場,海底撈的展店速度之快也帶動了企業的高速增長,截止今年六月底,海底撈海外營運收益貢獻佔比已達到7.5%。這讓人不少投資人對海底撈的上市有抱有期待。

 

來論丨海底撈也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2012年,中國最受歡迎的連鎖火鍋企業海底撈在新加坡克拉碼頭開設第一間海外分店,由此,海底撈開始加速拓展國際市場。(資料圖片)

海底撈火鍋如今在新加坡已經家喻戶曉,昔日作為海底撈拓展國際市場的首發站,新加坡成為其重要的選址地點。而今,在企業發展的新階段,海底撈卻把上市交易放在了香港。

無獨有偶,就在兩個月前,另一家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明星企業——小米,同樣選擇在香港聯交所敲鑼。

問題在於,不僅是中國企業青睞香港,就連新加坡本土孕育的知名公司——雷蛇(Razer)也作出同樣的選擇。雷蛇是繼新加坡本土傲勝國際(OSIM)從新交所退市之後,選擇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重新上市的第二家新加坡本土科技企業。

事實上,無論是廣受外界關注的傳統明星企業,還是科技獨角獸,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這難免會引起新加坡交易所的失落。

近年來,為吸引更多的明星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上市,新加坡和香港兩地交易所競爭日益激烈,甚至不惜修改企業IPO規則,允許雙層股權結構(同股不同權)的公司開啟上市直通車。

只不過,現在所呈現的景象,卻是一方落寞,一方繁華。

教授簡介

來論丨海底撈也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盧耀群|Lawrence LOH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制度與機構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領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戰略管理等

今年上半年,新加坡交易所首次公開售股(IPO)表現優於去年,IPO數量雖然比去年同期少一宗,所籌集到的資金卻增加超過一成。

但與此同時,跨境到海外掛牌的新加坡公司,卻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安永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有八家新加坡公司到海外IPO,目的地都是香港。而去年同期只有四家新加坡公司這麼做,三家在香港,一家在澳大利亞。

 

每當有優質的公司和機構遷出新加坡,選擇其他市場作為自己的業務主場時,很多人不禁懷疑,新加坡是否已經失去了往昔的光環……

 

那麼,新加坡真的失去競爭力了嗎?

新加坡的競爭力

 

一年前,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Maersk Line)將設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辦事處進行合併,並選擇香港作為其新總部,想必很多人都對此記憶猶新。

 

2018年,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也「告別」新加坡,將其設在新加坡的旗艦EMBA課程,一舉搬到了位於香港的新校區。

 

不過與此同時,新加坡在全球主要排名中的表現依舊十分亮眼。

 

由全球著名智庫「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7-2018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新加坡僅次於瑞士和美國,排名世界第三、亞洲第一。而在IMD世界競爭力中心的一項研究中,新加坡也同樣位列世界第三。

 

在一些更具針對性的研究中,新加坡的區域地位依然遙遙領先。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今年4月發佈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顯示,新加坡連續第五年被評為亞太地區首位。在全球排名中,新加坡居於瑞士之後排在第二,成為唯一一個入圍全球前十的亞太國家。

 

此外,在今年3月Juniper Research發佈的全球智慧城市(Global Smart City Performance Index)排名中,新加坡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分別為倫敦和紐約。

 

同時,新加坡依舊是眾多大型企業區域總部所在地,其中包括蘋果、拜耳、普利司通、雪佛龍、谷歌、惠普、索尼、寶潔和聯合利華等。今年五月底,全球醫療保健巨頭強生公司也在新加坡設立了亞太總部。

來論丨海底撈也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儘管如此,新交所IPO的減少卻依舊令人關注。

 

宏觀上看,新加坡的上市公司數量其實並未下降——2017年上市公司數量為24個,而2016年僅為19個。同時,2017年有27家公司退市,相比2016年的30家略有下降。

 

然而,與香港相比,這些數字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2017年,香港共有174家新公司上市,2016年有126家,是新加坡的好幾倍。

大型IPO的爭奪戰

對大型IPO的爭奪會依舊激烈。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阿里巴巴價值250億美元(330億新元)的IPO選擇放棄亞洲,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一事。阿里巴巴獨特的公司結構因而得以延續——該公司的董事是由部分高層管理人員和投資者指定的,這一結構即使在香港也是被禁止的。

 

據報道,阿里巴巴目前正考慮在香港進行雙重上市,而香港交易所也已經準備着手修改「雙重股權結構」的相關規則,以便該公司能夠在香港順利上市。

 

同樣,新加坡也正在放寬相關規定,爭取吸引下一波大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關於准入標準和保障措施的相關公眾諮詢5月剛剛結束,預計今年下半年就可能會付諸實踐。

來論丨海底撈也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新的區域性IPO可能會推動新加坡金融市場的進一步自由化。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5月申請在香港上市,融資規模將超過100億美元,這也是自阿里巴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

 

當傲勝選擇轉移至香港時,創始人Ron Sim感嘆說,新加坡交易所缺乏金融深度和流動性,公司股價並未反映出其真實價值。

 

從數據層面來看,我們就會發現他所言不虛。截至2017年年底,新加坡及香港兩地的總市值分別為7870億美元和4.35萬億美元——香港比新加坡高出5.5倍。

 

在股票日均交易額上,差距更為顯著:截至2017年底,新加坡為8.5億美元,而香港則為79.6億美元,是新加坡的9.4倍。

 

除財務考慮之外,與大型消費市場的距離也成為了IPO的重要考慮因素。傲勝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16年後決定重新在香港上市,也是因為它在中國大陸擁有172家門店,在香港有35家,而在新加坡只有26家。

同樣,阿里巴巴最主要的市場也在中國。這一點可能是它考慮在香港雙重上市的關鍵因素——吸引熟悉或親身參與國內市場的投資者們,贏得更高的投資意願。

 

重塑新加坡自身優勢

 

與香港乃至上海和深圳等新興交易所相比,新加坡可能由於遠離龐大的中國市場及其雄厚的資金而處於劣勢。但正因如此,新加坡更應當重新建立起自身的獨特優勢,並重新定義市場相關性。

 

首先,新加坡的明顯優勢在於可以成為東盟市場的接入點,這張「王牌」必須打好。

 

東南亞總人口高達6.5億,年齡中位數為29歲。相比之下,中國人口為14億,年齡中位數為37歲。另外,東盟也是繼中國和印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市場,其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歐盟等地。

 

其次,新加坡進一步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之中是一個好的跡象。該倡議的覆蓋範圍包括了中國大陸絲綢之路經濟帶,擁有多個跨國經濟走廊及一條通向世界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計劃連接65個國家的44億人口,這一數字幾乎佔世界人口的60%。從經濟體量上來說,達到了全球GDP和全球商品與服務貿易額的三分之一。「一帶一路」倡議的總投資預計約為4萬億美元,是新加坡GDP的13倍。

 

第三,新加坡不能迴避中國。在爭取外資方面,中國難免會和新加坡處於競爭關係,但中國自身的強力增長,也能夠為新加坡提供巨大的機遇。

 

中國的目標是,在2049年中國建國百年之際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因此,未來的三十年也將充滿機遇。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趁熱打鐵」。換句話說,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中國市場將產生更多的消費支出和流動性,而新加坡則應該緊抓這一機遇。

 

新加坡自身市場規模有限。因此,為了能夠繼續蓬勃發展,新加坡就必須成為大市場的平台。

 

總體而言,對於新加坡來說,要維持競爭力立於不敗之地,訣竅就是「ABC」——A代表東盟(ASEAN),B代表「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代表中國(China)。

文章學術觀點英文版原載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Think Business網站,原題為Has Singapore lost its listings competitiveness?

作者:盧耀群

編輯:王彤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來論丨海底撈也去香港IPO了,新加坡真的對上市公司失去吸引力了么?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