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再次推出新結構性產品,50隻界內證(Inlinewarrant)將於7月18日掛牌上市,屬亞洲首發

港交所:再次推出新結構性產品,50隻界內證(Inlinewarrant)將於7月18日掛牌上市,屬亞洲首發

港交所(00388)將於7月18日有首批界內證(Inline warrant)上市。港交所交易後業務董事總經理張亦伶表示,至上周四共有6家發行商部署推出50隻界內證產品,最長到期日達200日,冀新產品與現有窩輪及牛熊證達互補作用。新產品本身有如窩輪般設有增發機制,同時會按季將首5位與界內證的掛鈎的證券更換,但不會如歐洲市場般有強制收回機制,冀做到亞洲特色。

這是相隔12年後,港交所再次推出新結構性產品。港交所1996年引入窩輪,到2006年再引入牛熊證,事隔12年多,終有新產品界內證面世。


回報固定,不設強制收回

與歐式界內證不同,港版界內證不設強制收回,回報亦是固定:若持有至到期,股價在到期前的5天平均價處於界內可得1元,界外只得0.25元。由於規則簡單,「一系入,一系唔入」,此產品往往被形容為「射龍門」。

主要是兩個公式:  

  每單位界內證可獲得的最高利潤=1港元-購入價格

  每單位界內證可導致的最大虧損=購入價格-0.25港元

以一個發行價0.55元的騰訊(00700)界內證為例,價格上下限分別是403元及330元,有效期6個月,倘到期前5天騰訊均價在330至403元之間,界內證可獲1元回報,減去發行價(成本),投資者賺0.45元;若股價高於403元或低於330元,即屬「界外」,界內證只有0.25元回報,投資者蝕0.3元。值得留意的是,倘股價在到期日當天才回到界內,但最後5天的平均價仍然處於界外,相關的界內證只可獲0.25元界外回報。 


按季度將轉換掛鈎股份

張亦伶指首批界內證將與恒生指數、騰訊(0700)、建設銀行(0939)、中國移動(0941)、友邦(1299)及平安(2318)掛鈎,主要是因應市面首5隻最多交投的股份牛熊證作為參考,但是會因應新季度牛熊證的變化而再更換界內證掛鈎的股份,因此下一季界內證掛鈎的股份或與今季不同。同時,港交所不會就界內證的上下界限設有要求,但是她提醒,若界限較闊的產品,不一定作價廉宜。至於將來該所會否調整在產品到期時,處於界內者給予1元,在界外者給予0.25元的回報之水平,她表示:「回報水平是與業界溝通後,認為是最適合的水平,因此暫時未有考慮過會作調整。」

雖然在界內證推出時,張亦伶指市面上私人銀行、期權市場內的馬鞍式及勒束式策略產品,或能夠達到界內證相若的回報效果,但她強調:「推出產品,沒有想過搶佔其他產品的市場流通量,主要考慮仍然集中在如何令市場發展更完善,並與港交所的3年計劃,將產品多元化有關。」

 

不設回收機制,投資者隨時買賣

今次香港推出界內證前,她說,包括德國、西班牙及意大利早已經有界內證的產品,並設有回收機制,但為了做到亞洲特色,港交所推出的界內證產品,將不設回收機制,並可隨時讓投資者參與買賣;但會有如其他衍生工具產品市場般,設有市場流通量提供者的機制,亦容許界內證視乎需求而有如窩輪般去增發。

對於界內證的上下行使價闊度的問題,張亦伶稱,這視乎各發行商策略,港交所不會設定要求。她相信,大部分投資者一般都喜歡較細價的產品,就算上下行使價較闊,令投資者較易取得較高回報,但先付出的代價也許較高。她又說,對於產品推出時,已有6家發行商參與推出50隻產品方面,感到滿意。


視需求推追蹤國指產品

截至上周,共有6家發行商申請發行共62隻界內證(當中50隻界內證將於周四上市),追蹤資產為5大成交藍籌股及恒生指數。張亦伶表示,界內證追蹤資產會隨恆指及藍籌股成交榜而更改,已發行的界內證會繼續買賣,未來亦會視乎市場需求,考慮是否推出追蹤國指的界內證。她滿意初步的發行表現,顯示發行商對該產品有信心。

然而,不少發行商均估計界內證成交慢熱,張亦伶雖表示對成交感樂觀,但亦指出牛熊證2006年推出後「慢慢pick up」,到2008年發行量追得上窩輪,相信是次投資者同樣需時認識界內證。金髮局早在2017年發表報告,建議增加上市結構性產品,特別是引入非槓桿式產品及投資型產品。港交所最新一份三年戰略計劃,亦將加快開發新衍生產品及結構性產品列為工作重點。

隨着首批界內證本周上市,張亦伶指有發行商已提議推出每日槓桿證(Daily leverage certificate)等新產品,雖然「發行商有興趣,都要視乎投資者和經紀有否興趣」,亦要尋求監管機構批准,故下一步的新產品計劃暫未有進展。


市場反應

瑞萬通博香港上市產品銷售部主管翁世權認為,香港現時缺乏非投機性的結構性產品,下一步可考慮引入;即使現時場外市場已有不同結構性產品,但在港交所上市買賣的話,勝在價格較透明。

法巴上市衍生產品部執行董事黃集恩則指出,現時窩輪及牛熊證佔大市成交約兩成,吁反思「是否需要結構性產品貢獻更多成交額?還是應維持平衡發展?」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可供搜索、查閱,敬請瀏覽: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港交所:7月推「界內證」, 賭期內股價是否維持一定範圍

香港IPO市場:2019年上半年,上市 84 家、募資695億港元,上市申請 233 家

上市保薦人,被不斷投訴,香港證監會重點打擊保薦人失當

IPO上市破發,破發算什麼,關鍵是要「活下去」?

港交所列不適合上市六大理由,去年拒絕IPO申請宗數增7倍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

港交所:再次推出新結構性產品,50隻界內證(Inlinewarrant)將於7月18日掛牌上市,屬亞洲首發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