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中,隨着醫藥監管體制改革進程不斷深入,創新葯上市進一步加快。國內醫藥行業增長迅速。「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醫療行業也增長的非常快,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在6.6%,但是我們認為醫療健康行業的增長大概在10%左右。」麥肯錫中國區醫療健康資訊業務負責人Franck Le Deu在《破繭成蝶:中國醫藥企業轉型之路》發佈時表示。
但是隨着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和醫保改革進程的深入,成熟產品壓力日益增大,以往在華跨國葯企總銷售額有85%來自於成熟產品。目前一些跨國葯企也正尋求同本土企業展開合作,期望在提升效率和維持產品成熟度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市場覆蓋和擴大市場准入。在《破繭成蝶:中國醫藥企業轉型之路》一書中,麥肯錫方面也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的跨國葯企將專利保護到期的原研葯外包給合作夥伴。
「包括說『4+7』帶量採購政策,讓市場結構發生很多變化,對仿製葯的前景和影響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Franck Le Deu表示,這一系列政策及《國家醫保目錄》調整頻率加大,也為創新產品留下了充足的醫保資金支持,並且推動中國市場成熟度的不斷提升。
目前國內眾多醫藥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並且將創新葯定為未來企業產品組合的重心。「市場的競爭在不斷加劇,不光是中國本土的生物醫藥公司、跨國醫藥公司,還有新型的醫藥公司,都進入了市場。」Franck Le Deu說。「有很多新葯、創新葯逐步進入市場,不光是跨國公司帶來的,還有很多本土的醫藥企業,都開始研發、上市一些創新葯(疫苗藥物、腫瘤藥物、罕見病藥物等),都在過去幾年裏面湧向了市場,增量非常驚人。」
目前跨國葯企的產品組合重點為從成熟產品專項創新產品並加速上市,但是國內企業的創新的出發點是以仿製葯為主,「對於生物科技公司來講,一部分的資產是以me-too和me-better的形態出現的,現在中國市場上很多管線里的PD-1、PD-L1是這樣的狀態,但是隨着大家的積累、厚積薄發,我們非常期待那一天的到來。」麥肯錫中國區醫藥新產品上市諮詢業務負責人侯蕾表示。
根據麥肯錫數據顯示,對比2018年在港股上市的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和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可看出,2018年港交所上市申請時的管線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同期發展的生物製藥公司。
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向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開通綠色上市通道,歌禮、百濟神州、華領醫藥等均順勢登陸港交所。在過去一年中24家國內醫藥企業完成上市,其中16家為香港上市。
「對於這些醫藥公司來說,它們選擇要麼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要麼在香港上市。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面臨一個問題,那邊的投資者是比較成熟的圈子,醫藥企業的投資者非常了解醫藥行業,投資者更加複雜一些,但是香港的交易所,醫藥行業投資者現在還處於成長階段,是新的投資者,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市場,一個是更加成熟老牌的市場,一個是更加新興崛起的市場,對他們來說是不同的選擇。另外在香港上市,估值比在美國上市高。」Franck Le Deu表示。
7月,科創板開閘,心脈醫療、南微醫學成為首批登陸科創板的醫藥股。「長期來看,科創板也歡迎生物技術公司上市,這肯定是一個好事。但是短期來看,可能很多時候這會是投資退出的戰略和機制選擇。有些企業犧牲早期的估值,去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有些人企業能覺得香港是一個質量越來越高的交易市場,可能會去香港。還有一些可能會選擇在上海科創板上市。不同的醫藥公司有自己的選擇。」Franck Le Deu說。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可供搜索、查閱,敬請瀏覽:www.ryanbencapital.com
生物科技公司香港IPO上市盤點 (截至2019年7月25日)
生物科技.香港IPO:金杜律師事務所對近期根據香港主板《上市規則》第十八A章進行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案例回顧分析
李小加:香港依然是亞洲區內的首選上市地,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地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