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板「殼價」跌幅高達75%,仍然難找到買家

來源 | 東網

香港主板「殼價」跌幅高達75%,仍然難找到買家

香港交易所(00388)於10月1日推出新規,嚴打買賣上市公司地位的「殼股」活動。市場人士指,在多項「辣招」下,勢必嚴重打擊買賣殼股意願,導致殼價大跌。市場傳聞個別主板公司殼,叫價已經由高峰期的約七億至八億港元,下瀉到目前的二億港元,累計跌幅高達75%,但仍然難找到買家;創業板(GEM)殼更是「無人問津」

香港主板「殼價」跌幅高達75%,仍然難找到買家


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董事林鴻恩指,現時借殼上市或殼股活動非常淡靜,主要受港交所新規影響,包括買殼後注入資產、及出售舊業務的期限由兩年增至三年、股權轉手後發新股集資亦有很大限制等。「程序上,若買殼後未有新業務注入,舊殼生意又簡單,隨時被質疑是否適合上市而被DQ(遭港交所發除牌通知)!」

 

創業板殼吸引力急降

再者,本港經濟惡劣,殼價已大降,「主板殼叫價由高峰期約七億至八億港元,下跌超過一半都不止,叫價低至只有兩億至三億元,視乎質素而言。」他續指,「創業板殼叫價高峰期約三億至四億元,但現時無人願意洽購。早前一家創業板公司賣殼,最後成交價不足一億元!創業板因為取消了轉板簡化程序機制,吸引力大減,想賣殼需要給予很大折讓。」同時,買賣殼的成交亦大幅縮減,「高峰期主板成交每月有好幾宗,現時可能是每幾個月才有一宗!」

 

專家:過渡期無濟於事

本港很多上市公司的業務均在香港及內地,現時經濟差,林鴻恩預期生意失敗的公司會增加,「相信新例生效後,會有更多公司,尤其是規模小的公司,如創業板等,會跌落DQ的警戒線內。」

雖然港交所對持續上市新規(如必須要有足夠業務運作等)設有一年過渡期,但他認為,「有緩衝期當然系好,但過渡期好快過,結果可能也是一樣。因為由不滿足過渡到滿足港交所的要求,公司的業務增長必須很大。但要將原本的舊生意做大,在現時經濟不佳的情況下,是很困難;若買新生意,收購又有很多規則限制,故在12個月的緩衝期內,很難找到白武士,成功機會也不高!」

 
難押股 影響券商生意
受新例影響,以往非常興旺的殼股抵押活動亦增加難度,令大股東押股融資成本增加,並連帶影響證券行的業務。不過,由於監管機構打擊殼股活動已非今天的事,他不預期新例實施會對本港股市有大影響。
另方面,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指,港交所本來建議,當業務運作不足公司進行反收購活動時,收購目標及經擴大後的集團須「各自」符合所有新上市規定,但最終因市場反對而取消,讓已上市公司仍有一線生機,即收購目標不用彌補上市公司過去三年的虧損,收購目標盈利只需符合上市規定就可以,令反向收購較易進行。

  

「殼股」的幾種買賣形式

「賣殼」即出售公司上市地位,「殼價」則是買賣公司上市地位價格。若「賣殼」交易單純是全面收購方式進行,只需將每股收購價減公司每股資產凈值,再乘以有關公司總發行股數,便得出有關「殼價」。

假設某「殼股」的每股收購價為0.4元,其每股資產凈值為0.1元,以相關公司已發行股數12億股計算,其「殼價」大約是3.6億元。

其實買賣殼形式多樣,部分是「金主」與某些公司「傾掂數」,由「金主」打本替相關公司籌辦上市,但公司承諾上市後一段時間將上市地位售回「金主」,即所謂「殼花」,與買樓花相似。

若暗手賣殼則可透過多種財技進行,普遍是控股股東透過抵押股份進行。如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權的大股東,向有興趣買殼的「金主」借一大筆錢,並以股份作抵押,表面上仍持有控制性股權,但實際上股票已由「金主」控制,最後原有股東不償還貸款,「金主」順理成章取得抵押股份。

另一種較常見的賣殼方法,是持有上市公司75%股權的大股東,透過配股形式將所持51%股權平均分配予十一名買方的「人頭」,由於每名「人頭」持股不超過5%,故不用披露,而原有股東表面上仍是持有公司25%股權的大股東,但控股權實際上已落入「新主」手上。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可供搜索、查閱,敬請瀏覽: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港交所:遏制殼股活動,阻攔借殼上市,去年拒絕21家上市申請

港交所打擊借殼上市諮詢,尚未有總結

IPO上市破發,破發算什麼,關鍵是要「活下去」?

港交所列不適合上市六大理由,去年拒絕IPO申請宗數增7倍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

香港主板「殼價」跌幅高達75%,仍然難找到買家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