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會上,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資本開放與新經濟融資創新」主題進行演講。
談到中國金融資產配置現狀,巴曙松認為是存在「錯配」問題的。
在過往傳統經濟時期,銀行資源可能更傾向重資產的產業,因為這些產業可以拿出抵押物從而拿到貸款,所以使得輕資產行業很難獲得金融資源的支持。巴曙松以生物醫藥行業為例,一個葯十年投入10億美金,但是60%至80%的資本支出是在研發階段。「研發階段沒有盈利、現金流或交易記錄,甚至沒有抵押物,最需要錢的時候拿不到錢,等到它已經商業化和盈利化,銀行就追着貸款,投行追着讓它上市,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錯配。」
巴曙松認為很多新經濟行業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這其實也反映了金融體系轉型滯後於實體經濟轉型的問題。中國的研發投融資在加大,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縮小,那麼要怎麼推動這個技術的創新?
以香港為例,巴曙松認為今年香港交易所可以做到全球IPO第一,還是因為研究出了針對新經濟獨特融資需求的方案。即找到除抵押擔保之外的其他有效的融資信息,「我們把上市門檻適當向左移,移到大致能平衡投資者的風險和籌資者的需求。」
巴曙松表示,香港按照目前的增長狀況,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能再以GDP規模大來凸顯獨特的功能,而是發揮出它獨特機制的作用,從功能角度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們要做對具體新經濟產業不同規律的研究,以及解決方案,這就是香港的機會,也是它的挑戰。」他指出,必須要做制度上的創新,既要熟悉國際規則,同時又要對中國的產業獨特的融資需求有深刻的洞察,並且結合國際規則和中國的獨特訴求,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提出這樣的解決方案,市場是給予非常積極的反饋,就像香港IPO還是全球第一。」巴曙松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