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明報
內地資金買少見少,去年仍非常活躍的「買殼」活動接近停頓,令近年成為「啤殼農場」、前稱創業板的GEM霎時變成荒地。截至上周五(20日),GEM全年僅錄得15家新公司上市,數量是近7年最少,同時該板塊亦爆發逃亡潮,扣除年內17家上市公司獲批轉往主板上市,GEM實際上是「凈流出」兩家公司。有分析員認為,交易所對GEM欠缺長遠的規劃方案,是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
過去兩年可算是GEM的「黃金時代」,2017及2018年合共多達155間公司上市,占目前GEM上市公司總數高達四成;不過,港交所(0388)先在去年修例,收緊GEM轉往上市的手續及要求,堵塞有意以較低成本「啤殼」、再轉往主板上市的公司去路;今年收緊借殼上市規則,限制公司控制權變動後36個月內,不可建議出售大部分業務;加上去年開始推出的快速除牌制度,亦令業務不振的公司面對除牌風險,對貨架上的殼股亦構成威脅。
內地資金收緊,殼股需求幾消失
有熟悉殼股活動的證券界人士認為,港交所的措施是「辦法總比困難多」,但最重要是過往作為殼股主要買家的內地資金被收緊,一下子需求接近消失,即使主板殼股亦乏人問津,GEM更難覓買家。他指出,目前仍有不少「殼股」繼續申請上市,不過大部分是去年底至今年初啟動的項目,「成本已經出咗,都要硬着頭皮做落去」。
要觀察市場上造殼活動變化,可以透過過往一向是啤殼「重災區」、集資額較細小的建築工程股上市規模略知一二。綜合兩年GEM及主板資料,去年兩板共有31隻小型建築股上市,其中12隻來自GEM。今年小型建築股共計僅有17隻,其中2隻在GEM上市,總計吸納資金約21億元,不足今年新股市場集資額1%。
事實上,因市場近年已積累相當數量殼股,要消化「庫存」仍需一段時間。今年雖仍有借殼上市個案,但已大幅減小,例如去年主板上市的泓贏控股(1735),掛牌約一年半後即由內地商人余竹雲買下,改名中環控股,料未來業務亦會轉型至內房發展,至於線圈製造商桐成控股(1611),今年則賣殼予內地數字貨幣交易所,改名火幣科技。
業界:殼股上市數量,料續低水平
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傑文表示,近年殼股確實有減少趨勢,但未稱得上是「絕跡」,因仍有「蚊型」公司持續上市,相信背後是因為有公司已搭建好殼股架構、聯絡好承銷商,因為「洗濕個頭」仍要繼續上市。不過他表示,未來一至兩年殼股上市數量將維持在低水平。
至於生機不再的GEM板,梁傑文直言,交易所未能採取長期發展的策略,才令GEM落到今日的地步。他表示,現時GEM上市門坎亦不高,公司稍為「粉飾」就可上市,而料市場對GEM較差的觀感未來仍將會繼續下去。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我們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中介機構選對了,上市就成功一半了:香港IPO上市中介團隊排行榜 (2019年前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