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傳聞合併,以打造航母級券商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傳聞合併,以打造航母級券商

市場傳聞中信證券(06030.HK)中信建投(06066.HK),正就合併事宜作可行性研究,目標是打造具規模的國際大型投行,挑戰華爾街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


市值670億美元,挑戰華爾街大行

外媒指出,雖然合併研究仍處初步階段,但討論內容已上報中國證監會國資委,結合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資產規模,合併後的市值可望高達670億美元,跟高盛、摩根士丹利有得一拼。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傳聞合併,以打造航母級券商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傳聞合併,以打造航母級券商


昨天收市後,兩家公司分別在港交所發公告澄清,中信證券(06030.HK)表示,注意到有媒體報道該行將與中信建投合併,公司至今未獲悉有關傳聞的信息,也不存在應披露而未公布的訊息,提醒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風險;中信建投(06066.HK)則稱,公司未得到來自政府部門對上述傳聞的書面或口頭訊息。


組巨頭,業內人士看法

打造巨型券商並非空穴來風,中國證監會去年11月曾提及,下一步將繼續鼓勵和引導證券公司充實資本、豐富服務功能、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大技術和創新投入、完善國際化布局及加強合規風險管控,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消息人士向本報分析,其實交易本身阻力不算太大。他指,中信證券2015年後作出人事大變動,現時管理層很多出身建投,兩者文化已相當融合。


光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林樵基認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若能合併,可以整合雙方的優勢和資源,在內地市場抗衡外資同業沒有問題,不過,壯大海外業務還有很長的路。


大和亞洲金融業研究主管齊曉亮認為,中資券商本身熟悉內地市場和監管,與外資可謂各擅勝場。以中央希望樹立業務全面且風險管理穩健的券商,他相信,內地券商行業即將進入整合潮,因此看好龍頭券商。


天風證券認為,兩行的高層正着力打造航母級券商,併購重組是最直接手段,而兩企在內地股票和債券承銷等業務均位列三甲,合併可強化領導地位,更稱中國金融市場龐大,有需要建立自家的高盛和大摩。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重申,大型外資券商包括高盛和大摩趁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已成為合資公司的控股方,對內地券商形成一定競爭,同時也造成鯰魚效應。因此中資公司通過合併重組,有利於培育出國際性大型券商,然而股東需要注入資產和凈資本,提升業務能力,才能與外資券商競爭時佔到有利地位。


有頭部券商人士表示,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兩家公司海外業務均較少布局,國內業務又頗為相似,合併後很難形成效應。


「看到消息嚇了一跳,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兩家公司現在業務競爭很激烈,都是投行業務的龍頭券商。」有中信建投內部人士表示,從市場化角度兩家公司合併困難重重,另外今年中信建投大股東剛剛易主,股東利益也難以劃清。不過該內部人士也稱,不排除有股東及監管層直接拍板強勢合併的可能。


也有資深券商人士表示,這個事兒(兩家券商合併)如果是真的,目前處於「知道的人不能說,兩家證券公司不知道」的階段。


券商中國專欄作家、資深券商人士程大爺表示,「(兩家券商)同類項合併,像南車北車、寶武鋼鐵一樣,可以做大份額,減少內部競爭,與國際投行抗衡。券商購併重組是大趨勢,無法迴避。合併一批,淘汰一批,搞幾艘航母,有一隻小而靈活的軍艦,組成戰鬥群,比一海面的漁船不知強到哪裡去呢。」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 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港交所:研究合併旗下的三家結算所,或降低券商資金壓力

德銀、瑞銀,研究合併投行業務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8年4月-2020年3月)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傳聞合併,以打造航母級券商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