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明報
近年來,香港的外資金融機構減慢招聘步伐,而中資金融機構卻大舉擴軍,影響力大增。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資金融機構已經在香港聘請逾2,100名投資銀行家,跟外資金融機構只差距數百人,也早已超越目前只有500多名投行家的香港本地金融機構。
有金融業招聘主管表示,在貿易戰等因素下,香港金融業或只剩下為中資公司融資一條出路;也有投行家則認為「港資定義或將慢慢被淡化」。
報道綜合香港證監會及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的數據,在香港擁有最少10名持牌人士的外資及本地金融機構,總數近1300間,涉及的員工占證監會發牌總數約八成。其中,外資金融機構的員工數目近年反覆下降,而中資金融機構卻穩步增長。
中資金融機構穩步增長,中金公司持牌人逾500
報道引述證監會數據指,今年上半年中資機構在港已經聘請逾2100名投行人士,按年增長4%,數目迫近近年人手徘徊在約2500名的其他國際金融機構,至於香港本地金融機構聘用的投行人士數量,早在2013年前已被大幅拋離,雖然近7年內有持續錄得輕微增長,但目前亦僅錄逾500人。
數據顯示,近年香港整體金融從業員增長已開始放緩,由去年至今,5間員工增聘最多的機構,4間是中資行,摩根大通為少數仍在本港持續大規模增聘員工的外資行。報道指,自去年初至今年7月底,中金公司(03908)是其中一間擴張最快的中資公司,持牌僱員人數增逾130人或20%,目前在香港已聘用逾500名投行人士。
港資定義或將慢慢被淡化
報道引述獵頭公司華德士(Robert Walters)香港金融業招聘主管John Mullally表示,貿易戰、港區國安法及疫情等因素,正在加速中資機構的擴充,而香港金融業可能只剩下為中資公司融資一條出路,令其他國藉的銀行家更難生存。他直言,「為內地公司融資是中資行在港佔有絕對優勢(the only game in town)。」
根據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香港整體持牌人數增幅雖然至金融海嘯後期,即2009年開始放緩至單位數,截至今年第二季,持牌人數按年減少0.9%至46,824人,倘情況持續至年底,將是2013年後首次下滑。
報道指出,隨着美國政府落實針對中資公司在美國金融市場交易的措施,未來將有更多中資公司來港融資,加上近年美國金融機構不斷擴大中國業務,令中資機構意識到要加強包括香港在內的離岸業務。
持牌人數按年減少0.9%至46824人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認為,中資機構普遍具有銀行、保險、券商等不同金融背景,並有大集團在背後支持,然而目前以美資或歐資為主的金融機構「來來去去得嗰幾間」,規模自20年多以來沒太大變化,估計隨着中美關係、美國制裁等挑戰,將加快香港金融業以中資為主的發展趨勢,坦言「港資定義或將慢慢被淡化」,而中資機構聘用投行持牌人數亦將於一至兩年內超越外資。
從IPO市場來看,排名前十的券商,7間是中資券商
根據統計,在過去的24個月(2018年8月-2020年7月),共有 87 間(中資36間、港資37間、外資13間)券商,以上市保薦人、或聯合保薦人的身份參與了 347 家新上市公司的保薦工作。
就參與保薦的新上市項目的數量來看,排在前十位的保薦人中,外資券商3間(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而中資券商有7間(中信里昂、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建銀國際、農銀國際、國泰君安、招銀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