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20家「IPO+再融資」累計940億,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審批作5項釐清

來源:明報

自港交所2018年修改《上市規則》引入18A章,允許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以來,至今成績斐然。

20020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會於昨日(9月1日)線上召開,就香港資本市場如何助力醫療健康行業發展,以及新冠疫情之下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趨勢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尖峰對話,共同探討生物科技投融資前沿動態。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分享了香港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打造生物科技創新中心的不懈努力,並希望可進一步吸引東南亞、歐洲、以色列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她指出,在當今全球政經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香港資本市場運作堅韌穩健,無愧於國際金融中心稱號。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回顧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生物科技上市新規的改革歷程。他認為,生物科技上市新規的順利推出及後來的成功發展,彰顯了香港交易所尊重市場、勇於創新的傳統。他表示,未來5至10年將是生物科技行業發展的重要時期,香港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資中心。


港交所市場主管姚嘉仁:生物科技公司,交投活躍

根據港交所發表統計,現時共有20家生物科技公司根據上市規則18A章上市,其IPO加上後續配股集資額累積達940億元。再融資市場亦非常活躍,其中百濟神州(06160.HK)配股集資21億美元,為今年全球生物科技股規模最大的再融資。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及市場主管姚嘉仁表示,20間生物科技公司股價由上市至今增長70%,今年平均上升44%,交投也很活躍,日均交易量由2018年2.7億元,增至去年6.1億元,今年首8個月達到14億元,反映有關公司表現及投資者對這個板塊的關注取得非常好的進展,亦反映行業長期發展潛力。


姚嘉仁表示,未來將主要由衍生品及指數兩個方面,支持生物科技股在香港市場的發展。他指出,現時共計有9家生物科技股被納入恒生綜指,包括7家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及百濟神州、信達生物(01801.HK)兩隻已成功錄得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他表示,相信納入指數,可助生物科技股深化投資者基礎。至於衍生產品方面,他僅表示現時部分生物科技股有相關產品推出,會否進一步發展則未有多提。


姚嘉仁提到,交易所將發掘更多海外生物科技公司到香港,包括以色列、歐洲及英國等地,認為相關生態圈已經形成。


港交所上市科主管陳翊庭:持續完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規則就指引作5項釐清

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及上市科主管陳翊庭表示,兩年多前公布新上市規則後,有20間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集資480億元,已經形成「群眾效應」。


陳翊庭表示,研發及創新是這些生物科技公司的生命線,有關企業一直要尋找新資金,除了透過上市集資外,亦透過自己的平台尋求資金來源,至今成功集資約460億元,同時正在擴大產品範圍和治療領域。她又說,要與市場緊密合作,跟隨市場趨勢,並繼續完善相關上市規則。


陳翊庭表示,自己上任之後,就此前在生物科技股審批流程常見的問題、IPO審查機製作出全面檢討,今年4月亦發出了數封指引信。她昨日根據指引信,就生科股上市的5個方面作出釐清

  • 首先,生科股需就商業化核心產品集資用途作出解釋。部分認可用途包括在現有基礎上發展新適應症、將產品於新市場上市。

  • 第二方面,對於醫械股,對涉及核心產品的集資用途髮指引。根據產品階段及公司計劃,部分被認可的用途包括建造生產設備、組建銷售及市場團隊。

  • 第三方面,對於收購及引進授權,生科股必須就收購或引進後的R&D工作給出解釋。例如由臨床前至臨床後,由I期到II期的進展等。

  • 第四方面,則釐清了對「其他」生科產品分類的定義

  • 最後,陳翊庭表示,生科股可參考指引信,以了解如何編寫上市文件的總括、競爭對手、核心產品等部分


高瓴資本:要以長期心態投資生物科技公司

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表示,生物科技業近期大爆發是天時地利人和,涉及科學、生態及資本市場的發展。


張磊表示,生物醫藥業是一個原發創新驅動的行業,從0到1的技術突破、技術到臨床研究的驗證,再到從產品到市場開拓,面臨多重「死亡谷」,它的背後不僅需要長期資本的持續灌溉,也需要形成鼓勵生物產業創新發展的系統環境,從政策、資本、資源、產業鏈、人才等多重、持續的賦能。高瓴創投的推出就是要幫助早期生物醫藥公司穿越死亡谷。


他表示,要以長期主義心態投資這些企業,公司2012年開始投資相關行業,例如投資百濟神州時估值都還不到1億美元,現在已是200多億美元,連續投資8輪,前3、4期仍沒有收入,反映沒有長期主義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好投資。


另外,他說,美國、香港及內地3個市場各有特點,美國是成熟的資本市場,港交所則做了得多好的創新,至於內地市場有其優勢,包括有創新的人才、客戶及環境,認為3個市場要共同促進。港交所的位置便於直接協助公司與資本對接,未來本港市場的發展將對內地也有促進作用。他又表示,未來生物科技股將改寫「價值投資」概念,相信創新的價值會更受重視。


基金:望港交所18A可納細胞治療公司,放寬架構要求

論壇亦有部分大型國際基金代表出席。有出席投資者表示,希望港交所可進一步拓寬18A規則下容許上市的生物科技股類別。


奧博資本(OrbiMed)董事總經理王婷表示,希望港交所未來考慮接納未盈利的基因治療、細胞治療,以及基因檢測、癌症篩查兩類企業來港上市。


王婷表示,基因治療、細胞治療面對的問題在於獲得臨床批准較難,但此類療法的特點在於,在遞交臨床實驗申請(IND)前,往往已經進行了大量的非註冊臨床研究,有大量的證據證明其有效性。她表示,部分細胞治療的療法雖然仍未獲得臨床批准,但「在真實世界已經廣泛應用」。王婷補充指,基因檢測的情況類似,雖然已經有廣泛應用,但在獲批文件上仍有一定難度,因而不能符合上市資格。她表示,有此類公司最後只能選擇赴美上市,感到非常可惜。


禮來亞洲基金(LAV)創始管理合伙人施毅則表示,於國內公司出海,以及部分海外上市回國的情況中,公司在改造紅籌等架構上均要耗費許多心力,亦涉及稅收問題。他表示,希望未來監管機構可研究公司架構上的法律條件,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李小加:香港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資中心

李小加:香港本地經濟受到重創,「金融市場」是香港唯一的優等生

李小加:逾百家公司籌備來香港上市,「新經濟公司」為香港資本市場帶來巨大且不可逆的轉變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8年8月-2020年7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