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自彭博等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界人士一向被視為天之驕子。鑒於內地人才儲備的擴大、來自內地發行人在香港的主導地位,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士進入香港投行。
獵頭公司Robert Walters Plc對外媒表示,現時內地人、香港人、其他國籍人士在投行內的比例分別為60%、30%、10%。二十年前,內地人在投行內的佔比只有15%,隨着內地人出國留學、不斷累積國際經驗,內地人士已縮小了與香港人的技能差距,他們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另一間獵頭公司Wellesley則表示,投行內的高級職位,有一半以上由內地人士擔任。內地人士越來越多,對於來自英國和美國等外籍人士的機會因而更少,這些人士僅占該地區八家大型投資銀行在亞洲高級僱員的7%。
香港投行的薪酬水平正在下降
隨着來自中國內地銀行家的供應增加,香港的薪酬水平正在下降。
Wellesley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Brun表示,過去五年來,高級職位的薪酬下降了15%至20%。
一位知情人士說,投行的高級董事總經理的年薪通常在85萬美元至175萬美元之間,而相關職位在2015年的年薪則是介乎100萬美元至200萬美元。
內地人士晉陞的機會越來越多
在香港聘僱和晉陞大陸員工的不僅是在香港的中國公司。彭博社分析其企業公告顯示,自2016年以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已經晉陞約15位內地人士為董事總經理,香港人則為11位 。
高盛集團2018年任命了三位內地公民為合伙人,創下內地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近年來,該公司晉陞香港人晉陞的高級職位大多屬於較少需要面對客戶的領域,例如交易、研究和支持職能。
香港本地人的機會越來越少
香港人受聘投資銀行的佔比,由兩年前的40%降至目前的30%。
一名九十後投資銀行家慨嘆,由於目前投資銀行的客戶及交易大部分來自內地,內地人人士在語言以及文化上的確較容易跟這批客戶溝通,變相更易「跑到數」。相對來說,香港人在投資銀行幾乎沒有優勢可言,「跑數」不足就只好被裁。
另一投資銀行家Tse,曾經在歐美大型投資銀行擔任董事總經理,現在在中型的內地券商工作。Tse說,他很難打進新公司的核心圈子。他現在的薪水與十多年前差不多,他所在部門招聘大陸人與香港人的比例是四比一。Tse說,包括他在內的大多數香港銀行家都在學習中國內地的規矩,文化衝擊和差異仍然巨大。
Christian Brun表示,在香港尋找的人才中,至少有90%的要求普通話流利,並且強烈偏好中國內地的候選人。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表示,無論外資、中資、港資的投資銀行都有上述情況出現,而且連會計師行、律師行,聘用內地人的比例也愈來愈多。他慨嘆:「十五年前返大陸講普通話有香港腔,內地人會覺得好得意,但自十年前起佢哋會覺得普通話唔正會有隔膜」。
溫天納還指出,目前三十多歲、有行內經驗的香港投資銀行家在晉陞上可能也會遇上問題,因為香港市場主力做內地生意,內地人的競爭力相對較高。如年輕人有志在這個行業打拚,他建議應該擴闊在內地以至海外的工作經驗,以加強個人在行業的優勢。
投行主要人員,內地佔比躍升
2020年初,曾有香港媒體統計過,在2014-2019年的5年間,持有6號牌(保薦人)主要中資投資、外資投行的主要人員,即負責人員(RO)及代表(REP)內地人士數量佔比的變動(表一),以總數計由2014年的36%升至2019年的52%,5年間升幅達16個百分點。
如果只計算香港10間龍頭外資投行(見表二),內地主要人員比例由2014年的僅31%,躍升至2019年的41%。當中,摩通由2014年內地高層比例僅48%,增加近2019年的71%;瑞信、花旗內地高層亦在5年間有顯著躍升,兩間都分別升17個百分點至45%,法巴、麥格里,則多年來維持於三成以下水平,滙豐則維持60%以上水平。
10家中資投行,過往較多聘請本地人,目前內地人交多當道(見表三),2014年共有540名內地人士,上升近1.5倍至2019年的1,324名,比例更由62%飆升至81%。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