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恆利,打造「大健康領域」的精品投行

來源 | 明報

中資投行在港快速崛起,其中又再以多傢具國有銀行背景的投行暫時領先,復星國際(00656.HK)旗下的復星恆利(Fosun Hani Securities Limited)則積極擴張,希望從後趕上。


復星恆利行政總裁程康(Cheng, Kang)接受訪問時表示,今年聘請投行人才步伐未有停過,近期投行董事總經理人數已倍增。他表示,公司投行業務開始僅兩年,但有清晰定位,將力爭醫療、生物科技行業交易,成為具行業特色的精品投行。除對保薦人業務充滿野心,他亦擬拓展資產管理業務,成立醫療行業基金。


復星國際6年前收購本地券商恆利,經過系列整合,復星恆利近年在本地市場「異軍突起」。程康去年來港帶領團隊,他直言,認為公司仍是在「創業」,主要班底人馬也在2017年才來港,至前年才獲保薦人等系列牌照。據證監會資料,截至上周五(10月16日),復星恆利持牌代表共58名。


復星恆利在證券業務方面,現擁有香港證監會頒發的 1號牌照(證券交易)、2號牌照(期貨合約交易)、4號牌照(就證券提供意見)、6號牌照(就 機構融資提供意見)及9號牌照(提供資產管理);同時,復星恆利及其聯屬公司(包括複利財務有限公司及弘略理財有限公司)分別持有放債人業務牌照及保險經紀牌照,並在財富管理等方面擁有相應牌照及業務資格。


走獨特路線,將主攻「大健康」板塊

在港大小投行,林林總總約180間,程康表示,要快速拓展,公司便要走獨特路線,將主攻「大健康」板塊,即醫療、製藥、養老等,而其中最炙手可熱的則為生物科技。去年同系的復宏漢霖(02696.HK)上市,復星恆利便同美銀等大行一同擔任保薦人。程康表示,母公司在醫藥投資上具深厚背景,同系公司復星醫藥(02196.HK)行業研究能力則是內地頂尖,多重支持下,相信公司在服務醫藥板塊公司上具有強大優勢。劍走偏鋒,亦並非孤例,程康舉例指,同為中資精品投行的華興,便是圍繞「TMT」(科技、媒體及通信)展開一系列投行業務。

復星系投資大量醫療及醫藥公司,包括仍未上市的復星凱特、星益健康等。不過,程康直言,僅靠母公司所投資的公司來港上市,是一定「食唔飽」。他表示,僅靠母公司資源,仍不足以成為一流投行,公司現時的業務重點之一,便是搭建自身客戶網絡。疫情之下,復星恆利今年參與新股交易較去年下跌,全年暫時僅有3宗。程康表示,公司業務仍不夠穩定,受疫情影響較大,但明年及後年將會是「發力」時期。


香港十大投行,中資佔7位

對於本地投行格局,程康亦不諱言,大量中資公司來港上市,必然會帶來中資行業務。事實上,今年首9個月,以所處理的IPO集資額計,排名前十的投行中,有7家是中資,當中中金、招銀、中信、海通包攬前四(見圖)。

程康表示,繼續看好本港資本市場,亦相信香港的獨特位置仍是無可替代,是許多中資公司的「必經之地」。程康續指,公司首先目標是與中資行競爭,未來三年希望可成為行業中上游。他表示,在中資行之中,復星恆利的國際資源同樣具有優勢,甚至勝過部分內銀大行。他表示,亦希望將重點放在保薦人業務上,認為比起承銷業務,前者更可創造影響力。


籌備首隻醫療私募基金,目標AUM百億

除精品投行路線,復星恆利亦擬在資產管理業大施拳腳。程康表示,公司的目標是最終令投資、投行及資產管理3項業務均發展成熟,形成完整業務鏈。

他坦言,本港基金髮展多年,要在財富管理市場搶客亦有難度,相信要令資管業務初具規模,更需要時間。他續指,公司的的資管策略,將與投行的策略一致,即以醫藥板塊為中心,主打提供「另類資產」服務。

程康解釋,強調「大健康」板塊投資,可以利用復星優勢,再加上醫藥正屬市場熱點,相信是提升公司地位的最快方法。他透露,近期公司已經準備成立首隻醫療行業私募基金,目標將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規模(AUM)增至100億港元。他表示,曾接觸本港的部分機構投資者及家族辦公室,見到其對復星的投資能力具信心,有意願跟投。他亦指出,成立私募後,便不單只是依靠母公司的投資,復星恆利自身亦會尋找合適的醫藥市場投資機會。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 IPO上市資訊可供搜索、查閱,敬請瀏覽: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復星國際:中期收入633億,下半年業務復蘇加速
復星郭廣昌︰「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首批36位志願者成功接種
香港IPO市場(2020年前三季):上市104家,募資2,114億港元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8年10月-2020年9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