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公司「A+H」上市風潮依舊,投資者教育迫在眉睫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
生物科技目前是香港大熱板塊。一名香港會計界資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從業人員分別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解讀稱,生物科技「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產物」,不會因為君實生物此次輿論風暴受阻。


從事惡性腫瘤藥物研發的君實生物,被內地自媒體指稱在研發和商業行為上問題重重,進而招致上交所問詢函。但從港股君實生物的股價走向看,未引發港股恐慌。

生物科技目前是香港IPO市場大熱板塊,一名負責上市的香港會計界資深人士和一名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從業人員分別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稱,生物科技公司「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產物」,不會因為君實生物此次輿論風暴受阻,但他們建議生物科技類公司應在中國內地市場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

在二級市場方面,11月13日,君實生物在科創板的A股一度跌逾13%,收盤跌幅收窄至6.2%,報每股71.27元;而港股日內震蕩幅度超過10%,唯H股較A股仍大幅折讓約50%,由早盤一度跌逾5%至尾盤倒升1.54%,全日收報每股42.85港元。此外,恒生生物科技指數日內升2.05%,報2023.67點,反映43隻成分股多數造好。

截至港股收盤前,港交所並未跟隨上交所的腳步對君實生物發出問詢函。截至發稿,港交所尚未回應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有關後續監管的提問。

生物科技「A+H」是大勢所趨
君實生物於2018年12月24日登陸港交所發行H股、於2020年7月15日登陸上交所科創板發行A股,是一家「先H後A」雙重上市的公司。

一名香港會計界資深人士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稱,生物科技公司的「A+H」上市是「港交所、上交所改革的產物」,雙重上市是大勢所趨,預計生物科技仍然是港股IPO在2021年的重要旋律。

該會計界人士稱,君實生物是港交所「18A公司」,意思是按照《上市規則》《第18A章(股本證券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他介紹,港交所過去很「保守」,所以發展初期無盈利、研發投入巨大的生物科技公司原不具備在港交所上市的資格。但根據「18A」,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業務、依據不同的要求,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帶着「無盈利」歷史報表上市。

而上交所方面,科創板在中央領導人的支持下於2019年6月正式開板,不僅令內地生物科技公司有機會單邊在A股上市、還給港股中以H股架構上市的公司打開「回歸」通道。上述會計界人士介紹,君實生物就是以「H股」架構上市,由於註冊地仍在內地,因而登陸A股十分方便。他指出,正是由於兩地交易所的「改革」,才令君實生物有了「A+H」雙重上市的可能性。

根據記者查詢的資料,2020年以「先H後A」提出上市申請的公司還包括復旦張江、康希諾、復宏漢霖、春立醫療、石葯集團,目的地都是科創板;而「先A後H」的公司則包括海普瑞、泰格醫藥、百奧泰等,分別來自中小板、創業板和科創板。

生物科技公司急需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
一名從業於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匿名消息人士,向南方財經全媒體揭秘了生物科技公司登陸港交所的過程。

他表示,上市環節具有重重專業把控,很難判斷君實是否在上市後才出現了種種問題。他又強調,目前內地投資者對生物科技公司認識不深,投資者教育應成為此類上市公司的重頭戲。

上述人士表示:「上市過程中律師要做見證、承銷方有承銷責任,儘管不能保證上市公司交給他們的材料100%可信,但我認為市場不必慌張,還是要等待君實自己的回應和澄清。」

消息人士介紹說,港交所在引進生物科技公司方面還是「新手」,不過也有一些機制設置,能保證上市公司維持高質量運轉。

第一方面,是針對生物科技公司設立有生物技術諮詢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諸多專業人士,有同行公司的CXO們、國際投行中常年負責醫療健康板塊的主管。」消息人士介紹稱,上市委員會在排除利益衝突的條件下,會諮詢生物技術諮詢小組意見,用這種方式保證上市公司的素質。

第二方面,上市公司可以在港交所發佈自願公告,以保證無論是否有監管要求、但能對影響股價的因素做出第一時間回應。消息人士介紹說:「美國是現在全球第一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相比之下,香港和內地市場的投資者們對生物科技公司人士不深、缺乏專業知識,我認為投資者教育、上市公司的自願公告是十分重要的。」

港交所望成全球第一大生物科技IPO市場
港交所在過去一年中頻頻為生物科技上市做「吆喝」,其中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2020年5月的生物科技峰會上曾表示:「展望未來5年至10年,香港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生物科技新股集資市場。」

根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統計,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前10個月,按照《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IPO募資額分別為185億港元、160億港元、314.5億港元,上市數目分別為5個、9個、11個,其中歐康維視和沛嘉醫療更得到散戶市場追捧,超額認購倍數高達1896倍和1184倍。另外,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的醫療健康類公司至少仍有16家,涉及細胞醫療、體外診斷的醫療器械、授權商業模式等。

在港交所的支持下,生物科技在港股形成了一股聚集之勢,也獲得二級市場的重視。恒生指數公司在2019年12月推出生物科技指數,並將9家「18A公司」納入恒生綜合指數。

在港股多數走熊的2020年,生物科技表現亮眼。截至11月13日,恒生指數年內跌幅約7.2%,恒生綜合指數跌幅約5.3%,而生物科技指數卻從年初的1513點升至11月13日收報2023.67點,升幅超過30%。二級市場的火熱,也令生物科技公司的再融資「順風順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9月末,生物科技類公司在港股的再融資規模達到460億港元。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上交所因微信公眾號文章發問詢函,要求「君實生物」交代研發及團隊實況

香港IPO市場(2020年前十個月):上市120家,募資2,491億港元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8年11月-2020年10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