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華夏時報

民營醫院正在迎來上市潮。
2020年,社會辦醫行業蓬勃發展,資本市場迭代變遷。在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及隨之而來的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紅利下,海吉亞醫療、宏力醫療兩家醫院集團赴港上市,多家醫院啟動IPO。
與此同時,一級市場熱度不減。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醫療健康服務行業平均交易規模為2.6億元,總交易數量116起,交易金額為236億元。2020年第三季度,交易熱度顯着回升,長遠來看行業受市場看好。
醫療與資本正在產生前所未有的碰撞、融合,相比前幾年,這種融合無疑更為成功與成熟。那麼,民營醫院如何積極擁抱資本?資本又如何賦能醫療?11月28日,由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作為行業指導,華夏時報社、水皮雜談、新醫界、新醫雲學苑聯合主辦的首屆社會辦醫價值峰會在鄭州召開。本屆峰會以「資本賦能醫療產業」為主題,圍繞社會辦醫療上市通路、併購趨勢與展望、資本與產業融通發展等話題展開對話。
疫情下醫療行業併購熱度不減
普華永道中國醫院併購業務主管合伙人和中國客戶主管合伙人錢立強分析了近8年來醫療服務行業的併購趨勢。
「2016年是因為出現了企業醫院的改革,2019年是因為有阿里支持愛康國賓從納斯達克退市、新風天域投資和睦家醫院兩筆巨額交易。」錢立強說。而在今年,雖然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很多交易都向後推遲,但是從全年來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的併購投資基本會超過2017年、2018年,甚至達到2016年的水平。
錢立強分析,今年前三季度的併購投資出現了三個大的趨勢:一是投資熱點集中於醫院與互聯網;二是巨型交易在減少,平均交易規模有所下降;三是行業內併購減少,很多跨界投資人開始關注醫療行業。
而就醫院這個細分板塊來看,從2013年到2018年,資本比較偏愛婦幼、口腔、眼科這類消費型或者服務型醫療。而從2018年到2020年第三季度,腦科、腫瘤等有高技術特點的專科愈加受到資本青睞。「所以,醫療行業投資已經從服務型轉向專科型,從規模型轉向價值型。資本市場越來越關注於有規模、有專業優勢的醫院,這亦是醫療行業發展趨勢的一個佐證。」錢立強說。
而在其他醫療機構方面,錢立強認為應重點關注養老、檢驗檢測與體檢三大板塊。
「養老是一個社會辦醫值得去爭奪的藍海市場」,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副秘書長陳林海認為,相比中國醫療服務領域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社會辦醫的增長空間有限。養老是國家大力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社會資本將起到主導作用的市場。並且目前在養老行業做得比較優秀的頭部企業,幾乎都是醫養結合模式。
過,目前社會辦醫發展醫養結合仍有七大瓶頸待突破,分別是民眾養老準備意識不足、個人養老金市場亟待培育、服務供給單一,風控有待強化、醫護康復人才短缺、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基礎資產流通性不足,融資渠道受限、政策體系缺乏落地細則。
這些問題,需要放在很長一個時間段內來逐步解決。而畢馬威中國健康養老行業主管合伙人董梅為社會辦醫機構發展醫養結合,實現價值再造提出了建議。「首先是定位問題。很多醫院的定位都比較模糊,也沒有說得特別清楚未來的客流量、客單量怎麼上升,或者怎麼保持。價值再造第一點,希望大家在重新去看一看自己的定位,看一看是不是能夠把自己所有的量級都說清楚,這個量級來自於什麼地方,是增長還是快速增長,還是平穩增長。」
(畢馬威中國健康養老行業主管合伙人董梅)
二級市場民營醫院迎來上市潮
一級市場熱度不減,二級市場亦如火如荼。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及隨之而來的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紅利,使得A股和港股都成為了醫療企業理想的上市渠道,民營醫院出現上市潮。
今年,海吉亞醫療、宏力醫療正式在港股掛牌上市,中國口腔醫療、國丹健康赴港IPO,三家眼科集團——遼寧何氏眼科醫院、華廈眼科醫院和成都普瑞眼科醫院赴創業板IPO,溫州康寧醫院、美中宜和啟動A股IPO。
「科創板放開主要是鼓勵創新企業,像葯械企業上市,創業板註冊制放開之後,甚至包括未來主板註冊制放開之後,我相信這個投融資渠道也是非常便利的途徑,為醫療服務企業從產業的一級到二級上市,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融資渠道。」西南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杜向陽說。
那麼,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如何判斷一家民營醫院的發展潛力?杜向陽表示,在「雙循環」背景下,醫療服務是內循環一個很重要的一環,是一個強內需的板塊。關於醫療服務在二級市場的投資機遇,目前投資者最關心兩個點:第一是這個醫療服務資產是否具備一個成長空間。第二是營利能力。
「營利能力體現在幾個維度上:包括毛利率、成本管控、費用、銷售管理。從這一系列維度展開分析,單一民營專科醫院如果具備比較好的成長型,具備比較好營利能力,在二級市場就會比較受資本歡迎。」杜向陽說。
而民營醫院又該如何選擇上市渠道?上市前做好哪些準備?青創伯樂創始合伙人、中國農業大學MBA企業導師余柏文表示,各家醫院可以重點看港交所,以及深交所的創業板,以及未來推進註冊制改革後的主板。
(青創伯樂創始合伙人、中國農業大學MBA企業導師余柏文)
「企業上市後,具有以下幾個優勢,一是融資、再融資優勢;二是可以提高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企業家的影響力;三是能實行人才激勵;四是解決企業傳承和接班的問題。」余柏文說。
不過,余柏文亦指出,民營醫院上市前需關注主營業務合規性、醫療糾紛、物業合規性、非營利性醫院運營模式、互聯網醫療合規性等法律問題,以及收入確認、長期資產的權屬、藥品庫存的進銷存管理和成本確認、員工社保的足額計提、稅項的處理等財務問題。
規模化、數字化成主流
由此來看,社會辦醫受到資本熱捧,前景可期。
「從現在開始,整個中國大健康產業進入了新模式探索期,原來是披荊斬棘、相濡以沫的二十年,未來將迎來波瀾壯闊的二十年。」和君諮詢集團醫療健康事業部副主任王志剛說。
那麼,社會辦醫自身應該如何高質量發展?實現由「量」到「質」的變化?
首先,要找准方向。王志剛認為,社會辦醫可以積極尋找新路徑,比如當原來以社保為核心的支付體系,要變成社保+商保+慈善互助保障體系,構建新的社會保障體系時,尋找新的大健康發展模式。或者在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醫療需求方面,社會辦醫做了很好的探索。
「我們有一個總體判斷,無論做基層醫療專科也好,區域性連鎖醫療集團也好,如果你提供的服務適當,技術可複製,或者療效滿足適用性、可及性,都可以在未來資本市場獲得很好估值和溢價。」王志剛說。
其次,要增強自身實力。康寧醫療集團董事長管偉立認為:「未來在國家大健康產業建設當中,我們如何應對機遇與挑戰?一定要把握住錢和人。」
「錢從哪裡來?一類是大集團、央企、大財團來投資,另一類就是去資本市場找,國家有非常清晰的一句話——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就是鼓勵我們向社會找錢,向社會資本去要錢。人從哪裡來?光去挖人沒有用,今天挖了,明天被別人挖。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貪大求全。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有一個長遠的人才培養規劃。」管偉立說。
同時,民營醫院可以走上連鎖化、集團化之路。宏信健康投資部總經理張潘結合企業的實踐,進行了經驗分享。張潘表示,宏信健康的創新醫療模式有「三個一」——一張網絡、一套體系、一家醫院。

一張網絡是在全國積極併購。「我們在不同城市採用不同策略,一線城市重點關注專科醫院,二三線城市是專科或專科特色顯着的綜合醫院,在縣域則是專科特色顯着或具有發展潛力的綜合醫院。目前縣域是併購重點,計劃是在人口大縣優先布局。」張潘說。
一套體系是從醫療管理、學科發展,到財務、後勤、品牌等職能管理,再到信息一體化,全部實現規模化、集約化。
最後,民營醫院需要積極擁抱數字化時代。東華醫為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李晨輝就此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民營醫院應該鏈,而不是建。「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的成本相當高,而我們應該更傾向於實戰實用的東西,所以民營醫院應該做一種聯合,通過信息鏈或者通過數據鏈的模式,把它串起來,串成一個能夠集體發光,集體展示自己優勢的珍珠環或者珍珠鏈。」
「二是做接和端方面的整合。在居家養老更受歡迎的情況下,C端受眾是非常大的,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把末端真實數據提上來,會很有用。接的話,民營醫院要跟公立醫院對接,還要跟自己的兄弟單位對接,甚至非醫療機構的單位進行對接,在這個時候,系統之間的流轉是怎麼樣去把控的,應該是關注的一個點。」李晨輝說。
「三是在安和信方面。醫療數據或者患者數據有意無意泄漏之後,會給患者及企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像我們東華對於患者數據是嚴格把控的。數據流轉過程中,你到底是什麼人,你的身份認證是否可以經得起推敲,我現在給你系統之間對接,是不是一種認可對接,一種授信對接。我們想要把這幾個點做起來,然後形成一個體系,織一個網,網織起來以後,再靠各位醫院的管理者來實踐與推動。」李晨輝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營醫院積極擁抱資本的時候,不能忘記辦醫的初心。瑞慈醫療集團董事長方宜新表示:「今天我們要修復中國民營醫療的品牌形象,我們也要防止沒有初心的人辦醫療,不能讓醫療事業過度的被資本捆綁。」
方宜新坦言,瑞慈醫療自2016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後,沒有一昧追求市值、股價,而是堅守初心和計劃。「做醫療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樣,是一個很精細的工程。醫療是一個投資大的行業,肯定要和資本捆綁,但是完全附着於資本就會變形。所以我們瑞慈醫療制定了幾個規劃,第一,未來五年保證25%-30%複合增長就可以了,快上以後肯定是快下。第二,一定要在規模和發展速度上進行把控,在區域內深耕。」
王志剛亦強調,當民營醫院找到很好的未來發展前途以後,還是要回歸醫療的初心。「醫療和資本的結合是要通過資本力量,使老百姓獲得更多高科技、更實惠的服務,真正能夠解決一些困擾人類的大病、特病、疑難雜症。如果社會辦醫在這方面能做出一些貢獻,資本市場給它的估值會更加好。」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版權方聯繫我們。
海吉亞醫療(06078),今年第1家在香港IPO上市的內地醫療服務企業,募資22.2億港元
宏力醫療(09906),今年第二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醫療公司,IPO募資3.15億港元
香港IPO市場(2020年前十一個月):上市132家,募資3,050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