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香港上市的醫療健康公司,可能是去年的三到四倍,「投行」急缺生物醫藥人才

來源:大公報 

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頴宇


新冠疫情持續肆虐全球的同時,也引發了生物醫藥的投資狂潮。

在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頴宇看來,熱錢湧入也可被視作技術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港交所應積極把握這一歷史機遇,儘快擴充IPO審查團隊,吸納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優秀海外企業前來上市,將香港生物科技融資平台做大做強。


梁頴宇回憶,2015年決定投資國產疫苗研發企業康希諾生物(06185.HK)的時候,周圍的朋友都在反對,因為各國疫苗都是通過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採購的,價格會被壓得很低。「但我認為疫苗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是一定要投的。」直到2018年底,美股才迎來第一隻純疫苗股Moderna(MRNA.US),這單IPO極大提振了市場氛圍。次年3月28日,康希諾生物也在港交所正式掛牌。


如今新冠病毒的肆虐刺激熱錢湧入,梁頴宇表示:「平時不做醫藥投資的(創投)現在都進來了,(生物醫藥股)二級市場的估值也去到了很高的位置。」上文提到的莫德納(Moderna)由於推出mRNA新冠疫苗,去年股價升逾四倍。而就在2019年,梁頴宇曾與莫德納創始人在香港餐敘,當時對方表示mRNA技術落地還需要五到十年,而眼下mRNA疫苗卻已在全球範圍接種。


吸優質美歐企掛牌

有關mRNA的醫學研究可追溯至上個世紀90年代,近年來隨着脂質納米顆粒技術的成熟,mRNA醫藥的臨床試驗開始增多。梁頴宇透露,啟明創投也做過幾輪mRNA研發企業的投資,但整體來說大家對這個新的技術平台還是比較謹慎的。「誰也不知道官方是否會認可mRNA技術,畢竟積累的臨床數據有限,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最新消息指,中國內地或於二季度引進復必泰,這也將成為首款獲批的海外疫苗。梁頴宇認為,鑒於政府、社會、市場資源的大力支持,國產mRNA疫苗也有望在年底完成註冊。現在主要的挑戰是內地缺少新冠病人,因此需要通過橋接實驗的方式進行評估,即一、二期臨床在國內做,三期在國外做。


事實上,業界最早寄希望於mRNA技術應用在癌症治療領域,莫德納的mRNA新葯在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臨床方面也取得不俗表現。在梁頴宇看來,疫情加速了整個生物醫藥產業鏈的發展,攻克癌症的時間窗口也在大幅提前。


採訪時適逢港股市場制度改革三周年,香港也藉此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梁頴宇今年也被委任成為港交所董事會成員,引來市場對於生物醫藥板塊的更多憧憬。


梁頴宇直言,港交所希望能夠吸引不同背景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這裡既有內地的,也包括歐美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優秀公司。「對於海外公司來說,港股市場的一大吸引力就是港股通機制,它們可以藉着這個平台獲得內地資金的關注。」


四個建議」教選醫藥股

做大市場規模需要配套跟進,港交所面臨的挑戰就是IPO審查組人員亟待擴充。


梁頴宇透露,今年來港上市的醫療公司規模會是去年的三到四倍,「他們團隊的工作還是挺辛苦的。」


此外,投行保薦機構也急缺生物醫藥相關專業的人才,梁頴宇建議可以去美國市場「挖角」。「那邊很多華人金融從業者現在都很希望回來發展的。」


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門檻較高,特別是現在板塊估值不低,如何選股成為重中之重,梁頴宇給散戶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要看企業的新葯會不會給批,批了之後會不會大賣;

二是要看新葯在同業中的競爭力有多強;

三是要看新葯會不會選入醫保,如果沒有國家補貼,新藥單價又比較貴,其實會抑制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四是要看企業的管線是否豐富,如果只做一兩個藥品,經營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統計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共計63家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於港交所上市,融資額超過1969億元。其中,共有3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根據《上市規則》第十八A章於香港交易所上市,總融資額821億元,占同期香港新股市場融資額的7%。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梁頴宇,被委任為港交所董事

港交所:「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已上市32家,目前沒有計劃放寬其上市門檻

32家在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本周表現(4月30日)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9年5月-2021年4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