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in」生物科技公司 IPO,香港或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來源 | 華夏時報

近日,海和藥物科創板IPO被否,引起廣泛討論。


海和藥物是一家創新葯企,目前未有產品上市。自成立以來,海和藥物共計開展了19個項目,18個均為授權引進或合作研發。也就是業內所稱的「license in」模式,通過向授權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里程碑費用及銷售提成,以此換取該產品在特定地區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權力。


實際上,由於簡單快速,這種模式深得創新葯企青睞,知名的再鼎醫藥、雲頂新耀等公司都以其為主要商業模式,近期在謀求IPO的license in企業,也並不止海和藥物一家。而在海和藥物上市被否的文件中,科創板上市委直言:發行人未能準確披露其對授權引進或合作開發的核心產品是否獨立自主進行過實質性改進,對合作方是否構成技術依賴,不符合科創板相關規定。


這也讓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科創板還歡迎License in嗎?一位醫健領域投資人士曾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次海和藥物的事情也許是一個苗頭,提醒像海和藥物一樣的企業還是不要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了,科創板更歡迎具備核心研發能力的企業


這個問題已成業內關注焦點,在9月26日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多場分論壇都進行了激烈討論,監管層、葯企、資本等各方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License in與License out是一對反義詞,前者是引進,後者是出海。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每一個國家在醫藥發展的過程中都是從引入到輸出。「誰都不可能只輸出不引入。對於基礎研究能力相對偏弱的中國 license in可以讓我們分享全球的醫藥創新成果。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用license in引進的項目是否具有足夠的臨床價值,是否能夠填補我國的臨床空白或者實現有效替代。我希望每年有大量的有價值的license in,同時又有大量的license out,這才是真正一個成熟的市場。」


「買買買」還有價值嗎?

大部分研發管線都靠License in模式買來,這樣的創新葯企,真的有含金量嗎?多位葯企人士表示,這種模式有一定意義,但還要看具體買的是技術還是產品,產品在國內有沒有陷入同質化競爭。並且,如果只License in中國區的權益,市場相對有限。


「License in這一問題是兩方面的。我們公司主張原創,以自己的研發為主,但是生物醫藥是個非常複雜的領域,你也不能脫離環境來自己進行研發。」榮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學官房健民說。


房健民表示,License in其實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局部技術的引進。「一個產品的推出有很多知識產權的問題。滿足臨床試驗設計的藥物,首先要實現技術上的領先,有時候這些技術需要得到授權。這非常重要,不能忽視。」二則是整個產品的引進。當產品比較成熟了,將其引進中國市場。「我覺得前面技術的License in,對創新葯來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後面成熟產品的License in,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不過他也坦言,License in的缺點在於國際化的方面可能會有欠缺。中國市場雖然熱,但是仍比較有效。「現在我們越來越覺得國際化重要。所以布局還是要綜合考慮,考慮全球,考慮整個知識產權體系。對我們來說,License in是重要的步驟,但是自己創新還是比較重要的。」房健民說。


加科思董事長兼CEO王印祥則表示,是否License in,取決於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的企業對License in的適用程度不同。比如目前形勢下,行業監管者及資本方並不在乎公司是不是以License in模式為主,他們更在意產品本身是否處於同質化競爭中。」


「企業的產品不論是自研還是License in,如果只有中國市場,而且在中國市場還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這類產品的市場潛力都很有限。」王印祥說。


他進一步表示,加科思並不排斥license in,不過他坦言:「由於加科思是初創公司,如果想license in具有全球權益的項目,很難和每年有百億美元營收的國際藥廠競爭,我們付得起款的項目又往往缺少吸引力。」王印祥強調:「加科思的核心產品要具有全球市場潛力,如果license in的項目只有中國權益,而且在中國面臨同質化競爭,這不是加科思的目標。」


實際上,這兩家葯企都是國內創新領域的先行者,因此,他們對License in模式的看法,或更加中肯。榮昌生物剛剛實現出海,將自主研發的國產ADC藥物部分權益賣給海外葯企,潛在收入總額高達26億美元,刷新國內葯企單品種海外授權交易的最高紀錄。


加科思則在2020年將其處於臨床二期的SHP2抑製劑以8.55億美元(約55億人民幣)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授權給艾伯維,研發費用由艾伯維報銷,藥物上市後,加科思擁有中國市場權益,並將獲得海外市場銷售額的百分之十幾,作為權益分成。得益於License out交易,加科思2020年營收4.86億元,是以18A章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少數在商業化之前就有「造血能力」的公司。


「License in」企業該去哪裡上市?

從市場來看,海和藥物的IPO折戟,也讓不少資本對License in模式的企業陷入了懷疑和不敢投的狀態。


不過,倚鋒資本董事長朱晉橋則表示,自己仍看好License in模式。「最近科創板還有資本市場的反應,對於License in還是比較抗拒。但是我們覺得具有License out能力的企業是不可多得的。」


而License in則是最直接、最快速做到商業化的方式。「目前我們可能會暫緩對於這些企業的投資,但是我們會持續關注。因為我覺得未來資本市場的開放是全面開放,適用於所有創新的技術和方向。」


那麼,對於主打該模式的創新葯企,還能選擇在科創板上市嗎?


廖逸星,華泰聯合證券投資銀行大健康行業部聯席主管,A股科創屬性評價的問詢越來越嚴格

華泰聯合證券投資銀行大健康行業部聯席主管廖逸星表示,在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創一年的儀式上,有140家公司登錄了科創板,這個速度歷史上前所未有。一年之後大家開始反思,是不是各類企業都能登錄科創板?之後很快出台了科創屬性評價的指引,把研發人員佔比提高了10%。同時對於一些專利的穩定性,專利的獲取方式等等的問題提出了特別具體的要求。


而問詢問題也愈發嚴格。廖逸星舉例,比如對於科創屬性的認定。「有些公司宣傳自己是很好的一些產品的生產廠家,一些解決方案提供商,交易所反饋問題會直接問你是不是貿易商,是不是不符合科創板定位。」此外,還會更多關注產品本身的原創性和前沿性。「體現在對專利更加深入的問詢。其實一個生物醫藥企業擁有核心專利還是很難的,尤其想擁有核心的分子專利,即使是大的公司有幾個核心產品已經很難了,但是現在要求境內公司擁有5項以上核心收入的專利。」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有非常多的企業把上市路徑從A股的科創板,改成了香港的H股。



陶旭東,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建議先上香港H股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陶旭東亦表示,建議企業先上香港H股。「上完H股可以考慮將來再回來發一個A股,先H後A,這樣可以保證流通性。」

陶旭東坦言:「我們好幾個License in的企業和准License in的企業在科創板被否定,沒有通過。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科創屬性指引這個『緊箍咒』,要求企業有發明專利,有自主知識產權。」


「怎麼判斷自主知識產權?這裡有很多技術問題,有企業覺得自己的管線很好,可以報科創板上市了,但是發明專利還缺了一個,發明專利申請的周期還比較長,臨上市前申請一個拿到證書的難度很大。怎麼辦?很多企業第一時間想到去買一個。科創屬性指引剛出來一大批軟件企業去買專利,但是買了之後發現,很難證明這個東西是你自己的核心技術。」陶旭東說。


「而對於自主知識產權,企業不光買License in的專利,連發明人一起買過來,行不行?」陶旭東表示,從目前科創板審核來看,還是建議大家對此做相對保守和不是那麼樂觀的判斷。因為在螞蟻金服事件之後,證監會問詢的深度和介入程度明顯增加。



鮑海潔,港交所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潔,香港歡迎各類公司

所以,對於License in的企業來說,港股或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在此次大會上,港交所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潔也表示,港交所在制定18A規則(允許未盈利生物葯企上市)的過程中,有很長時間的市場徵詢意見周期。「香港的上市制度是規則為本,也就是規則一旦定了以後大家要遵循這一規則,至於這一規則是否中間需要調整這是第二位的事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公司有些是License in或者License out,有些是Me too或者是First in class。」



「我們不會只要求某一類公司來,而不歡迎另一類公司來。我覺得這個投票權是交給市場的,目前30多家18A的公司,40%的公司表現非常強勁,比上市時的價格增長50%以上,有的更高,增長了近10倍。所以市場的能力非常重要。在香港上市至少能接觸到三類投資人,包括境外的專業投資人、境內的機構投資人,以及境內境外個人投資人,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鮑海潔說。


來源:華夏時報


版權聲明:所有瑞恩資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創文章,轉載須聯繫授權,並在文首/文末註明來源、作者、微信ID,否則瑞恩將向其追究法律責任。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或公眾號平台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更多香港IPO上市資訊:www.ryanbencapital.com

相關閱讀

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再鼎醫藥、康希諾、榮昌生物等39家在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本周表現 (9月24日)

中資、外資、港資券商,過去兩年(2019&2020)的保薦數量及IPO募資表現
香港 IPO中介機構排行榜 (過去24個月:2019年9月-2021年8月)



Author: qswh7232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