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潮背後,藏着不賺錢公司們的末班車焦慮臉

作者 | Oak

來源 | 略大參考

上市潮背後,藏着不賺錢公司們的末班車焦慮臉


即便是「流血」,也要搭上最後一班車,不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們爭先恐後地上市。


沒有人知道這個遊戲規則——按照流量而不是利潤來估值的方式在什麼時候被資本市場摒棄,而一旦遊戲規則改寫,他們或許再無翻身之日,畢竟盈利不是容易的事情。


小米上市或許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市場反響好,大家或許繼續做新的流量估值夢;不好,則一個泡沫時代就此結束。



1

流血上市


美國時間6月27日,就在掛牌前數小時,優信向SEC更新了招股文件,將發行區間從10.5-12.5美元下調至9美元,總股數從3800萬股下調到2500萬股。募資金額也隨之從3.99-4.75億美元下降至約2.25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上市前幾個小時,優信大大降低對市場反應的預期。


掛牌當日,優信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走勢——開盤報10.4美元,隨後極速回落,半小時內破發,一路跌至8.16美元後觸底反彈。最終,以9.67美元的價格驚險收盤,IPO當日維持在7.44%的上漲。


從目前市值來看,優信仍然是「流血上市」。在2017年1月G輪時,優信融資5.1億美元,估值約36億美元;之後,也就是IPO前最後一輪融資約2.5億美元,估值約32億美元,不難看出,估值已經較前一輪下滑,而IPO當日,優信的市值是29.67億美元。


流血上市也比在私有市場苦苦等待要好。就在一周之內,宣布IPO消息的包括美團、拼多多這樣重量級的獨角獸,也有獵聘、寶寶樹等公司。


所有這些公司頭上都懸掛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那就是小米在資本市場的具體表現——如果表現好,一系列互聯網公司都能夠獲得善待,如果不好,那麼不僅僅是這些等待上市的公司在資本市場會遇到尷尬,整個中國互聯網創投行業將會結束一種遊戲規則。


鼎暉創投創始人王功權日前在朋友圈表示,「小米和美團IPO三個月內的股價表現,將深刻影響中國創投行業的投資價值取向。將來回顧起來就會發現,這兩家公司在這個歷史階段,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好,則大家繼續做爆炸成長夢想;不好,則風險投資的一個泡沫時代結束」。


所有的人都希望在泡沫時代結束之前,趕上末班車,尤其是小米自己。就在6月29日,彭博獲得的文件顯示,小米IPO定價17港元,位於17至22港元的招股區間低端。


這也是最終根據市場反應定下的價格。小米此次IPO將面向個人投資者發售1.09億股,約佔小米全球發售總量21.79億股的5%,另外95%的股份將配售給機構投資者。據香港媒體報道,小米招股前兩日被投資者取消認購約17億港元,但公開認購仍然超10倍。


香港一家PE基金主管向我們透露,這個表現只能算一般,至少「身邊沒有什麼人買」。


這也算是二級市場對於一級市場的抗議——他們不想再接盤一級市場了,在閱文集團、同為二手車平台易鑫以及眾安在線股價持續疲軟後。



2

共同特點:不賺錢


無論是優信還是小米以及這些排隊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賺錢


2017年初,優信完成5.1億美金融資,創始人戴琨曾表示,計劃2017年實現盈利,但財報顯示,優信2017年虧損從2016年的1.6億美元擴大至2017年的2.6億美元,而這一年的營收總共為3億美元。


而小米招股書中最抓人眼球的一句話莫過於「2017年小米虧損439億」,這筆虧損來源於財報中「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


美團更是如此。美團點評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分別錄得虧損105億元、58億元及190億元。若排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經調整後虧損額分別縮小至59億元、53.5億元及28.5億元——唯一讓人欣慰的是,虧損在縮窄。


巨額虧損背後正是這些公司吹泡泡式的發展模式。


2017年,優信把代言人從王寶強換成了奧斯卡影星萊昂納多,在《變形金剛》電影中植入廣告。從財務數據上看,2017年優信的全年運營支出為30.268億元,其中,銷售與營銷支出就達到了22.031億元,佔比達到七成,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優信的總營收僅為19.514億元。


上市潮背後,藏着不賺錢公司們的末班車焦慮臉

圖:萊昂納多代言的優信海報


36kr指出,優信、瓜子等二手車電商,基本都是靠打品牌廣告從線上獲客。但瓜子、人人車等C2C模式的公司,打廣告可以同時為兩端帶來流量,而優信是B2B、B2C的模式,B端獲客的渠道與C端有所區別,也就是說,龐大的市場開銷並不會換來等量的收益


小米的跳躍式發展就是來源於跳躍式融資,而這正是小米2017年財報中虧損的原因——「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負541億元。


從2010年小米的A輪融資算起,小米一共融資9次,全部採用優先股的形式。優先股,名「股」實「債」,在公司倒閉或清算的時候,它的權利排在其他債務後面,但是在普通股前面,可贖回優先股一般有可協商的期限,指的是何時它必須由公司贖回


許多人認為,賣出優先股的公司沒什麼出息,格雷厄姆給的建議是,「優先股只可以按照廉價的交易條件買進,要麼就乾脆不買」,而巴菲特說的更直接,「你在接近前述公司發行的優先股時,應該像在菜市場上碰見一條未冷凍的死魚一樣」。


你可以理解為,為了獲得發展資金,小米當年不惜以債務的形式融資,這固然是一筆划算的生意,小米的估值節節攀升。


而這種估值是中國互聯網一級市場的VC、PE的一場合謀,用流量估值、以用戶數量估值,而摒棄掉市盈率


按照17元來定價,小米的市盈率在39.6倍,是蘋果整整兩倍。也就是說,如果按照蘋果市盈率,小米今日股價仍然要砍半。


用戶數量也是一種估值方式,優信不計代價聘請萊奧納多來代言,也是希望通過用戶來獲得高估值。


這是因為互聯網圈流行梅特卡夫定律,這個定理指出,網絡的價值和網絡節點中用戶的平方數成正比,但問題在於,定律成立的前提是這個網絡是能夠產生價值的,至少在不遠的將來是產生價值的,那麼用戶的增加才是有意義的。以優信而言,本身就是B2B、B2C的模式,通過廣告吸引來的個人用戶對他們並沒有意義。


梅特卡夫定律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Facebook以190億併購Whatsapp,雙方都是社交網絡上的節點,重要的是,Facebook的社交網絡一直是盈利的。


今日中國互聯網公司則在濫用這一定律,無限制地把餅攤大——美團向打車領域延伸業務,當這一網絡還需要巨額補貼來維持時,它又以141億元價格併購了摩拜,固然打車業務和共享單車都是出行網絡中的節點,問題在於,二者都是需要巨額補貼去維持的網絡。


這無異於無底洞



3

投資人的耐心沒了


一直以來,互聯網行業的投資人拋棄了以往的P/E或者是P/S估值方式,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公司未來一旦盈利,增長是指數級的。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給這種效應取過一個名字——飛輪效應,他認為,豐富的選品、低廉的價格以及便捷按時的配送,會讓消費者離不開亞馬遜服務,而為了建造這種更好的服務,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未來收入增長速度會是指數級的。


亞馬遜在很多領域實踐並且成功了——不斷為Prime會員增添優質服務,讓用戶越來越依賴於這個會員;為開發者提供長達一年的免費雲服務AWS,隨着越多的開發者使用這個平台,亞馬遜就能得到越多的數據去優化平台,從而吸引更多開發者反覆使用這個平台,形成良性效應。以雲業務而言,目前亞馬遜去年營收增長43%至175億美元,佔據亞馬遜總營收的大約十分之一。


畢竟不是每家公司都是亞馬遜,至少投資人不會把每個創始人當作貝佐斯,他們正在失去耐心。


優信據說在一級市場融資已經遇到了困難,小米在2014年遇到經營危機之後就再也沒有底氣向外界融資。


但這些公司燒錢卻停不下來。根據2017年5月美團官方公布的30億美元現金流儲備,再加上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美團的資金儲備為70億美元,但由於布局打車、收購摩拜、投資公司、燒錢做外賣等,業內人士給算過一筆賬,到2018年4月底,美團賬上能用的還剩34億美金。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照此前的燒錢補貼力度,也就勉強能再撐一年。


上市潮背後,藏着不賺錢公司們的末班車焦慮臉

圖:美團點評的主要財務信息


這些公司不得不選擇上市,一級市場是不買賬了,問題在於二級市場是否接盤?從小米在港股的表現來看,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實際上,港股除了恆指和國企指數成分股,剩下千多支股票根本沒有流動性,即便是流血上了市,市場沒有流動性,投資人無法脫身,創投圈的流量估值玩法,也許就到此為止了。


而這個時間點,也許就會在小米上市後的幾個月內出現。


本文來源於略大參考,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

相關閱讀

香港IPO : 美團遞交招股書,王興持股11.44%,騰訊、紅杉分別持股20.14%、11.44%,阿里巴巴、谷歌、小米也是股東

經濟公司.美國IPO:拼多多,6月30日遞交招股書,陸奇、沈南鵬、前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出任獨立董事

小米IPO:通過上市聆訊,股票代碼 01810,7月9日上市,估值不超過700億美元

藝星醫療,有否可能掀起內地民營醫療企業香港IPO的熱潮?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拒絕的39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

香港IPO上市申請失敗:被聯交所退回的43個案例匯總(2013-2017年)

從2017年度上市申請的進展、看香港IPO上市的速度:主板平均104天,GEM平均110天

從2017年度上市申請的進展、看香港IPO的通過率:實際遞表338家,目前已上市210家,上市通過率為62.1%

香港IPO上市中介團隊排行榜 (2018年上半年)

上市潮背後,藏着不賺錢公司們的末班車焦慮臉

Author: RyanBen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