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报家门,我是在香港一家BB做quant。
以下从几点说说我在香港感到特别的工作体验。
跳不出的「expat bubble」
和厚厚的「pitch book」
关于香港的工作文化我只想说两点,这两点都让我感受强烈。第一就是,比起纽约来说,香港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会少很多,特别是背景来源不同的同事。在香港,你想生活在「expat bubble」里是完全可能的,并且要想脱离这个圈子也很困难。即便是比起港三校(港大、港中文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的top投行在招新人时也更倾向于国际顶尖大学的学子。从伦敦政经、帝国理工到哈佛哥大,包括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清北的学生进入香港投行,导致各大bank里面员工背景来源差异化相对较大,也不像别的地方同个投行中就有很多同个学校的校友。
另外,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集中了所有的九大国际投行,还有一大批二线三线和本地投行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导致了诡异的一点,就是这里的pitch book一定要做得非常厚——这样才显得你比别家更有水平,让客户觉得更受重视——这也使得香港bank的junior们工作量倍增。
Quant还是比IBD好多了
我感受到地球随我转动
在香港和NYC上班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HK的同事很少有在家加班的,但在NYC,基本上一周会有一天work from home。
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因为亚洲开市时间早于别的地区,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你都是最先受到“召唤”的。比如哪个周末某个系统崩溃了,在亚洲的banker都是第一时间会注意到的。
在这里工作也不可避免会与London和NYC有很多工作交集。因为时差原因,与NYC那边的人共事会有诸多不便,因为一般国际会议都是依照NY的时间而定,在香港就意味着得熬夜。
不过一天下来,你会感受到全球市场跟随者地球的转动不断地open and close,这种体验很是挺酷的。
投行作为粤语粗口集中地
各种语言“扎堆”现象
关于这方面有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某种语言会“扎堆”。你一般会听到quants都在讲普通话或者法语;合规和人力部门的基本都是香港local,说粤语;Legal 母语英语的居多。而面对客户的话,当然是客户说什么就会按需找用会这门语言的人——这几年,普通话几乎一尘绝技。
一个字
「weird」
一年中还有月份繁忙程度区分。通常来讲,在香港,七月,十二月和春节前后日子都比较散漫,工作量不多。但是每年的九月十月,每个人都像疯了一样加班加点,好在花红前赶完当期的任务。
还有一些就零散的说下:
工作环境——个人感觉和纽约区别不大。身居中环落地窗外尽收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只是比起NYC来,这里的人群更拥挤,节奏还要快一些。
午餐——呵呵。香港的确是个美食集中地,但这些美食全都不在这午餐的一个小时能走到的范围之内。中环的餐厅最大的特点就是:insanely expensive。所以一年到头你基本上就只能在那一两家吃相同的食物。
台风——Everyone hopes for a black rain storm or a T8 warning.
可谓:“天降狂风骤雨,斯人感激涕零”。
本文素材来源于quora 求职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