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 KPMG:上市公司虚构销售、资金流、及长期资产的常见手法



毕马威:上市公司虚构销售、资金流、及长期资产的常见手法


编者按:大数据时代下,虽然财务舞弊通常看上去逻辑严密,但仍然会有蛛丝马迹可寻。



一、虚构销售交易


作者: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杨瑾璐


如果说财务舞弊行为是公司埋下的“一枚地雷”,那么解锁舞弊套路就是要教你如何成为“排雷专家”。本篇我们将介绍一下常见的财务舞弊行为——虚假销售交易,希望对投资者增强自身的舞弊识别防范能力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虚假销售交易


虚假销售交易一般是指管理层故意虚构不存在的销售交易,或夸大销售交易的规模,以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这种舞弊套路难度大、成本高,性质恶劣。通常公司在面临较大压力或利益驱动下,才会去选择这类舞弊手段。


(一)虚假收入


虚假销售交易的第一步往往是虚增收入,俗称“假收入”。假收入是虚假销售交易的核心,而由此产生的“副产品”可能包括虚假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


假收入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向虚假客户、供应商等进行虚假的销售与采购,形成账面上的虚假收入;另一类则是通过利用既有客户或供应商,虚增既有交易的规模。


一 般来说,虚假的客户或供应商本身不需要买入或提供上市公司所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他们与上市公司的交易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上市公司虚增收入。然而,市场可没 有“活雷锋”,要想找到“价廉物美”且安全的虚假客户或供应商,一般企业都会通过安排一些表面与公司没有关联关系、实际上公司或其关键造假人员可以控制的 企业来进行虚假的交易。一旦锁定虚假客户或供应商,公司就会与这些企业签订购销合同,配以存货及资金的流转,从而实现虚假销售。


利用既有客户或供应商完成的虚假收入,则由于其半真半假的特征,更具隐蔽性。企业可以单方面地通过阴阳合同,在企业留底的合同上虚增单价、数量的方式达到造假目的,也可以更进一步,比如通过串通既有客户或供应商的相关人员,通过合谋方式造假。


(二)虚假销售交易的“软肋”


只要是造假,难免就会有蛛丝马迹。虚假销售交易的“软肋”在哪里呢?没错,就是造假成本。


一般而言,仿真度越高的造假,其成本就越高。签订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造假收入会形成流转税和所得税,这都是不可避免的造假成本。此外,虚假存货的堆放、物流、盘点和资金流的划转也都会形成相应的成本,而需要交易对手配合演出,更要给出“劳务费和保密费”。


鉴于一般造假企业本身都是有财务压力才会考虑舞弊,那么造假成本的压力中免不了会倒逼企业在某些环节上“偷工减料”,而这些“偷工减料”的环节往往又会表现为财务报表各科目间的变化与企业运营规模的趋势不匹配,从而露出造假的蛛丝马迹。


二、虚假销售交易的识别防范策略


如何利用这些蛛丝马迹来“顺藤摸瓜”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虚假销售交易的防范与识别:


首 先,在三大报表中,可以从利润表中关注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变动趋势是否合理,比如毛利率、销售费用率(即销售费用占收入比例)、人员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 重等;也可以同时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看存货与其仓储费用或是运输费用的变动是否匹配,以及固定资产与其折旧费用的变动趋势是否一致等,来考虑是否存 在资产的异常波动;还可以从现金流量表上来看销售收入的增加与经营性现金流入的变动趋势是否一致,以及支付的税金与收入规模的变化是否合理等。


其次,从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附注中,也可以关注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与营业收入的占比,以及前五大供应商与采购额的占比。如果比例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企业,说 明该上市公司与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密切,且存在明显的依赖,相对而言有较高的机会和条件进行舞弊。如果这些重要客户或供应商还是一些业内比较不为人知的 低调企业,则更应该予以重视。若投资者需要获取进一步的信息,综合判断客户或者供应商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时,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或企业资讯查询软件 来了解这些企业的成立时间、主要业务范围、所在地区以及董监高背景等。


最后,投资者还可以关注是否存在因销售收入相关事宜所导致的非标意见的审计报告,来避免投资雷区。


虚假销售交易通常不会孤军奋战,它还有一个“铁哥们”——虚假现金流。下一篇,我们将介绍虚假资金流是如何帮助虚假收入消除账面的痕迹(挂账的应收账款)以及其他财务指标中可能暴露的问题,敬请期待。


二、虚构资金流


作者: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林启兴、杨瑾璐


编者按: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从财务视角读取事物本质,并借此增加投资成功率,是投资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帮助投资者提高财务专业知识水平,提升财务分析和判断能力,深交所投教中心特别推出“财务知识一点通”系列投教文章,本篇为第十三篇,供广大投资者参考。


在了解虚假销售交易的套路和防范策略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与虚假销售交易形影相随的另外一种舞弊套路——虚构资金流。


一、 虚构资金流的常见手法


根 据会计复式记账的原理,虚假的销售交易,一方面会在利润表中虚增收入;另外一方面又会在资产负债表中留下虚假的资产,即表现为同时虚增收入和应收账款。然 而,随着虚增收入的不断上升,应收账款余额也会逐期累积,并演变为长账龄款项,这就容易引起会计师或监管机构的关注,进而导致虚假销售交易的曝光。于是, 为了给虚假销售交易的副产品——虚假应收账款加上一层保护色,虚构资金流就成为了常见的操作手法。


那么,企业有哪些虚构资金流入的手法,用来抹平“无中生有”的应收账款呢?


(一) “闭门造车”:虚构银行资金流水


虚 构银行资金流水是公司通过直接伪造银行账户信息、银行回单(包括银行转账凭证、电/信汇款凭证、银行进账单等)、银行对账单和支票存根等收款凭证来完成 的。这是一种性质恶劣的舞弊手法,其将虚假的应收账款转变为虚假的银行存款,并辅以伪造的文件记录来瞒天过海。著名的帕马拉特(Parmalat)财务舞 弊事件,即通过伪造海外银行的对账单等文件虚构了巨额的银行存款,就属于此种类型,在当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 “内外勾结 ”: 由关联方企业代为结算


真实销售交易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一般会由客户直接结算货款,伪造的销售收入因为没有真实的交易对手方来结算,所以公司一般会通过向其控制的企业转入外部资金,并伪装成收到的货款,从而以此来抵消账面的虚假应收账款。


然而,虚构出来的资金流入,通常只是为了美化虚假交易而借来的资金,为避免高昂的舞弊成本,在“抹平”应收账款后,这些资金必定要想方设法流出上市公司。于是,公司又需要进一步虚构交易来实现资金的流出。常见的虚构资金流出的手法包括:


1、“勾结”客户


上市公司可能直接勾结客户,私下达成协议,约定以期后的退货来冲回虚增收入,并同时通过退款将已经收到的货款转出上市公司。


2、“勾结”供应商


所 谓勾结供应商,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供应商之间真实的资金流转,再配合虚假的实物流转来完成虚构的交易。例如,公司先虚构出存货的采购,实现资金 流出,再将实际根本不存在的这些存货出售给同一家供应商,确认虚假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其后,通过回收应收账款来实现虚假采购资金的回流。勾结供应商的另 外一种形式则是夸大购买资产的金额来虚增现金流出。例如,公司购买某资产的实际支出为100万元,通过与供应商私下约定,双方将采购价格调整为150万 元,那么,多支付给供应商的50万元就会流出上市公司,流向虚假销售的回款资金的来源方。


3、“隐秘的”对外担保


对 于通过虚假交易流入的资金,上市公司也可能会通过将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房产等资产为担保,帮助为其提供资金的企业向银行或第三方借款来获取资金。这是最为 隐蔽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无需虚构其他交易将虚构的资金流转出,且通常这类担保也会被上市公司故意的隐藏起来,不在年报中予以披露。


二、 虚构资金流的识别防范策略


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虚构资金流作为掩盖其他舞弊的辅助性手段,其作假手段比较隐蔽,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般较难通过公开信息来分析识别。在这类情况下,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暂时放开细枝末节的数据分析,着眼全局,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报告的意见类型


上 市公司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对其经营风险和经营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并设定关键的控制点以确保日常运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因此,一般内部控制良好 的公司发生此类舞弊的概率相对较低。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查看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所出具报告的意见类型,以此来规避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 高风险企业。


(二)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


高 级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不仅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理念不断变化,进而损害其盈利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若高管频繁变动,尤其是财务高管频繁变动,可 能是舞弊的一个预警信号。投资者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了解到当年度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并通过公开途径了解高管变动的可能原因,尽量规避高管存在异 常变动的上市公司。


(三)是否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频繁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也往往意味着审计师与管理层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或关键会计事项上存在着严重分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公司可能存在更高的舞弊风险。对于此类公司,普通投资者也需要“多长一个心眼”。


虚假销售交易除了与虚构资金流这个“铁哥们”如影随形以外,还可能通过勾结供应商,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形式藏匿在资产负债表中。下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虚构长期资产的舞弊套路,敬请期待。



三、虚构长期资产


作者: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周臻


所 谓“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舞弊者一般都会想方设法使舞弊活动潜于无形,并且在正常会计处理的掩护下进退自如,令人难以识破。因此, 舞弊方如何隐蔽地消化虚构毛利所占用的资金,以浚其源头活水,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循环的体系,是财务舞弊的一个核心论题。


本篇将介绍构造舞弊关键环节的第三步:虚增长期资产,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即上市公司如何通过构建资产采购循环,伪造“看上去很真实”的资金流,以达到同时虚增收入、资产的目的。


一、构建资产采购循环,打通造假“任督二脉”


在系统性的财务舞弊中,往往可以看到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或飙升,成本通过计算进行倒轧,毛利稳中有增,利润表颜值在线。然而,表面繁荣之下,虚增的毛利始终会在资产负债表上留下踪迹——应收账款。


正 如我们在上篇文章中所讲到的,为了消化虚增的应收账款,舞弊者势必需要将自有资金或者其他筹资方式伪造成回款,使虚增的应收账款得以消化。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制造应收账款回款及时、账龄结构健康、销售周转率提高的假象,同时还可以把虚构销售规模做大,使经营现金流量看起来充沛。然而,舞弊者需要源源不断将 资金输入上市公司,以达到假乱真效果,但造假成本非常高,有时甚至越造假越亏,把自己“憋出内伤”。


为解决上述困境,舞弊者就对方式进行各种变形。核心招式之一,是通过构建资产采购循环,虚增长期资产,伪造“真实”的资金流出,从而引导前期造假垫付的资金“归元固本”。


虚增长期资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就是虚假采购固定资产、虚构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另一种就是虚增资产采购价格,舞弊者利用部分资产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难以取得公允价值的特点,随意对资产定价。


不 管使用何种方法,在各类资产类科目中,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是两个被频繁用于舞弊的科目。预付账款核算的是向原材料和工程建设供应商预付的款项。在建工程中 核算的是尚未完工的固定资产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工程支出。由于工程进度难以精确预测、工期较长、合同文本多、不可控因 素较多等原因,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科目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好去处。


我们通过以下图解来解释该资金循环:


毕马威:上市公司虚构销售、资金流、及长期资产的常见手法


第 一步,企业通过安排一些表面与上市公司没有关联关系,而实际上市公司或其关键造假人员可以控制的企业,与上市企业进行虚假的交易。在锁定虚假客户或供应商 后,上市公司与这些企业签订购销合同,配以存货及资金流转,从而实现虚构的销售和采购活动。在账面上形成虚增的收入和应收账款,以及相应的成本和应付账 款。


第二步,上市公司将自有资金以预付货款或者工程款的形式打给供应商,在账面上形成预付账款或在建工程。这些供应商一般同为上市公司所控制。


第三步,供应商将收到的上市公司资金打散转移到客户的银行帐户中。将资金打散的目的是为了更隐蔽,不能直接追溯资金流向,有时甚至客户和供应商之间还会几经转手。


第四步,客户收到打散的款项后,通过其自身银行账户向上市公司进行回款,将资金打回上市公司银行账户,在上市公司会计记录中形成客户回款。经过上述过程后,上市公司自有资金以货款或者工程款形式流出上市公司,最终以销售回款形式又转回上市公司,实现了资金的循环。


二、识破虚增长期资产套路,练就“火眼金睛”


但凡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上述循环虽然十分隐蔽,也同样会留下警示信号。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舞弊识别:


一方面,在解读财务数据时,可以进行以下数据分析:


1、对标同行业趋势,分析行业环境、业绩变动以及销售收入变动趋势是否合理,是否有逆市而行,无视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的情形。比如营收逐年快速增长、毛利率、净利率稳定,或者远高出同行。对于没有突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难逆势远远跑赢同行,而这往往是财务舞弊的信号。


2、 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预付账款(包括预付原材料采购款和工程款)趋势是否合理。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是否存在新增大额预付账款或者逐年增大,并且与 其商业习惯或者同行业企业商业习惯不同,而上市公司无法提供具有商业逻辑的合理解释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就要警觉这些预付款是否基于真实交易产 生,资产质量是否存疑。


3、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建工程趋势以及进展是否合理。比如是否存在扩建即将完工的工程,大幅提高预算数,导致在建工程进度倒退,以及尽量拖延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时间等。这些迹象都需要投资者提高警惕。


另一方面,在分析数据时,投资者不仅要关注重要财务指标、报表科目之间的关联以及异常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上市公司在其产业链中的地位、商业习惯以及上市公司本身发展战略等方面来分析其业绩的合理性。


见识过“虚假销售交易”、“虚构资金流”以及“虚构长期资产”这三类财务舞弊套路后,我们会发现虽然财务舞弊通常看上去逻辑严密,但仍然会有蛛丝马迹可寻。


相关阅读

IPO上市破发,破发算什么,关键是要“活下去”?

也谈香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IPO募资固然重要,但上市后的不断再融资才最重要

香港IPO上市中介团队排行榜 (2018年前三季)

香港IPO市场:2018年前三季,上市166家,募资2427亿港元

香港IPO上市申请失败:被联交所拒绝的39个案例汇总(2013-2017年)


毕马威:上市公司虚构销售、资金流、及长期资产的常见手法

Author: RyanBen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