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in」生物科技公司 IPO,香港或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来源 | 华夏时报

近日,海和药物科创板IPO被否,引起广泛讨论。


海和药物是一家创新药企,目前未有产品上市。自成立以来,海和药物共计开展了19个项目,18个均为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也就是业内所称的“license in”模式,通过向授权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里程碑费用及销售提成,以此换取该产品在特定地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权力。


实际上,由于简单快速,这种模式深得创新药企青睐,知名的再鼎医药、云顶新耀等公司都以其为主要商业模式,近期在谋求IPO的license in企业,也并不止海和药物一家。而在海和药物上市被否的文件中,科创板上市委直言:发行人未能准确披露其对授权引进或合作开发的核心产品是否独立自主进行过实质性改进,对合作方是否构成技术依赖,不符合科创板相关规定。


这也让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科创板还欢迎License in吗?一位医健领域投资人士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次海和药物的事情也许是一个苗头,提醒像海和药物一样的企业还是不要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了,科创板更欢迎具备核心研发能力的企业


这个问题已成业内关注焦点,在9月26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多场分论坛都进行了激烈讨论,监管层、药企、资本等各方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License in与License out是一对反义词,前者是引进,后者是出海。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每一个国家在医药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从引入到输出。“谁都不可能只输出不引入。对于基础研究能力相对偏弱的中国 license in可以让我们分享全球的医药创新成果。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用license in引进的项目是否具有足够的临床价值,是否能够填补我国的临床空白或者实现有效替代。我希望每年有大量的有价值的license in,同时又有大量的license out,这才是真正一个成熟的市场。”


“买买买”还有价值吗?

大部分研发管线都靠License in模式买来,这样的创新药企,真的有含金量吗?多位药企人士表示,这种模式有一定意义,但还要看具体买的是技术还是产品,产品在国内有没有陷入同质化竞争。并且,如果只License in中国区的权益,市场相对有限。


“License in这一问题是两方面的。我们公司主张原创,以自己的研发为主,但是生物医药是个非常复杂的领域,你也不能脱离环境来自己进行研发。”荣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说。


房健民表示,License in其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局部技术的引进。“一个产品的推出有很多知识产权的问题。满足临床试验设计的药物,首先要实现技术上的领先,有时候这些技术需要得到授权。这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二则是整个产品的引进。当产品比较成熟了,将其引进中国市场。“我觉得前面技术的License in,对创新药来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后面成熟产品的License in,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不过他也坦言,License in的缺点在于国际化的方面可能会有欠缺。中国市场虽然热,但是仍比较有效。“现在我们越来越觉得国际化重要。所以布局还是要综合考虑,考虑全球,考虑整个知识产权体系。对我们来说,License in是重要的步骤,但是自己创新还是比较重要的。”房健民说。


加科思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则表示,是否License in,取决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企业对License in的适用程度不同。比如目前形势下,行业监管者及资本方并不在乎公司是不是以License in模式为主,他们更在意产品本身是否处于同质化竞争中。”


“企业的产品不论是自研还是License in,如果只有中国市场,而且在中国市场还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这类产品的市场潜力都很有限。”王印祥说。


他进一步表示,加科思并不排斥license in,不过他坦言:“由于加科思是初创公司,如果想license in具有全球权益的项目,很难和每年有百亿美元营收的国际药厂竞争,我们付得起款的项目又往往缺少吸引力。”王印祥强调:“加科思的核心产品要具有全球市场潜力,如果license in的项目只有中国权益,而且在中国面临同质化竞争,这不是加科思的目标。”


实际上,这两家药企都是国内创新领域的先行者,因此,他们对License in模式的看法,或更加中肯。荣昌生物刚刚实现出海,将自主研发的国产ADC药物部分权益卖给海外药企,潜在收入总额高达26亿美元,刷新国内药企单品种海外授权交易的最高纪录。


加科思则在2020年将其处于临床二期的SHP2抑制剂以8.55亿美元(约55亿人民币)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授权给艾伯维,研发费用由艾伯维报销,药物上市后,加科思拥有中国市场权益,并将获得海外市场销售额的百分之十几,作为权益分成。得益于License out交易,加科思2020年营收4.86亿元,是以18A章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少数在商业化之前就有“造血能力”的公司。


“License in”企业该去哪里上市?

从市场来看,海和药物的IPO折戟,也让不少资本对License in模式的企业陷入了怀疑和不敢投的状态。


不过,倚锋资本董事长朱晋桥则表示,自己仍看好License in模式。“最近科创板还有资本市场的反应,对于License in还是比较抗拒。但是我们觉得具有License out能力的企业是不可多得的。”


而License in则是最直接、最快速做到商业化的方式。“目前我们可能会暂缓对于这些企业的投资,但是我们会持续关注。因为我觉得未来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全面开放,适用于所有创新的技术和方向。”


那么,对于主打该模式的创新药企,还能选择在科创板上市吗?


廖逸星,华泰联合证券投资银行大健康行业部联席主管,A股科创属性评价的问询越来越严格

华泰联合证券投资银行大健康行业部联席主管廖逸星表示,在2020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创一年的仪式上,有140家公司登录了科创板,这个速度历史上前所未有。一年之后大家开始反思,是不是各类企业都能登录科创板?之后很快出台了科创属性评价的指引,把研发人员占比提高了10%。同时对于一些专利的稳定性,专利的获取方式等等的问题提出了特别具体的要求。


而问询问题也愈发严格。廖逸星举例,比如对于科创属性的认定。“有些公司宣传自己是很好的一些产品的生产厂家,一些解决方案提供商,交易所反馈问题会直接问你是不是贸易商,是不是不符合科创板定位。”此外,还会更多关注产品本身的原创性和前沿性。“体现在对专利更加深入的问询。其实一个生物医药企业拥有核心专利还是很难的,尤其想拥有核心的分子专利,即使是大的公司有几个核心产品已经很难了,但是现在要求境内公司拥有5项以上核心收入的专利。”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有非常多的企业把上市路径从A股的科创板,改成了香港的H股。



陶旭东,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建议先上香港H股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旭东亦表示,建议企业先上香港H股。“上完H股可以考虑将来再回来发一个A股,先H后A,这样可以保证流通性。”

陶旭东坦言:“我们好几个License in的企业和准License in的企业在科创板被否定,没有通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创属性指引这个‘紧箍咒’,要求企业有发明专利,有自主知识产权。”


“怎么判断自主知识产权?这里有很多技术问题,有企业觉得自己的管线很好,可以报科创板上市了,但是发明专利还缺了一个,发明专利申请的周期还比较长,临上市前申请一个拿到证书的难度很大。怎么办?很多企业第一时间想到去买一个。科创属性指引刚出来一大批软件企业去买专利,但是买了之后发现,很难证明这个东西是你自己的核心技术。”陶旭东说。


“而对于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不光买License in的专利,连发明人一起买过来,行不行?”陶旭东表示,从目前科创板审核来看,还是建议大家对此做相对保守和不是那么乐观的判断。因为在蚂蚁金服事件之后,证监会问询的深度和介入程度明显增加。



鲍海洁,港交所市场拓展联席主管鲍海洁,香港欢迎各类公司

所以,对于License in的企业来说,港股或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此次大会上,港交所市场拓展联席主管鲍海洁也表示,港交所在制定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药企上市)的过程中,有很长时间的市场征询意见周期。“香港的上市制度是规则为本,也就是规则一旦定了以后大家要遵循这一规则,至于这一规则是否中间需要调整这是第二位的事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公司有些是License in或者License out,有些是Me too或者是First in class。”



“我们不会只要求某一类公司来,而不欢迎另一类公司来。我觉得这个投票权是交给市场的,目前30多家18A的公司,40%的公司表现非常强劲,比上市时的价格增长50%以上,有的更高,增长了近10倍。所以市场的能力非常重要。在香港上市至少能接触到三类投资人,包括境外的专业投资人、境内的机构投资人,以及境内境外个人投资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鲍海洁说。


来源:华夏时报


版权声明:所有瑞恩资本Ryanben Capital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微信ID,否则瑞恩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或公众号平台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更多香港IPO上市资讯:www.ryanbencapital.com

相关阅读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再鼎医药、康希诺、荣昌生物等39家在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本周表现 (9月24日)

中资、外资、港资券商,过去两年(2019&2020)的保荐数量及IPO募资表现
香港 IPO中介机构排行榜 (过去24个月:2019年9月-2021年8月)



Author: qswh7232

发表回复